经验告诉我们,手接触到火会感觉到烫,甚至被灼伤。《庄子·天下》中辩者却提出了“火不热”的命题。分析这一看上去荒谬的命题,可以使我们在一般与个别、主观与客观关系等问题上得到一些有益启示。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①“一般的火”独立于“个别的火”,前者不热,后者热
②“一般的火”寓于“个别的火”之中,不能说“火不热”
③“热”感觉由“火”引起,但不存在于“火”中,所以说“火不热”
④“热”与“不热”因人而异,没有标准,所以可说“火不热”
A.①③ | B.②④ | C.②③ | D.①④ |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毛泽东说:"多思出智慧"。这说明()
A.思考在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B.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从现象开始 |
C.现象是入门的先导,认识了现象也就认识了本质 |
D.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过程,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
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主要体现了下列哲理()
A.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 B.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和改造的 |
C.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 D.要做到按规律办事先要创造一定条件 |
孔子曰:"爱人者则人爱人,恶人者则人恶人。"这一思想体现的哲理有()
⑴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客观的⑵矛盾的双方是不可分的
⑶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⑷外因是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
A.⑴⑵⑶⑷ | B.⑴⑵⑶ | C.⑴⑶⑷ | D.⑵⑶⑷ |
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它告诉我们认识论的道理是()
A.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 B.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
C.信言是否美,美言是否信,关键要看言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 D.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
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他的观点()
⑴否认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⑵在认识理论上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⑶批判了那种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是感性的活动的观点⑷肯定了人的抽象思唯能力和预见能力
A.⑴⑶ | B.⑵⑷ | C.⑴⑵ | D.⑵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