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这是邓稼先归国时的一段话,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有
①当时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还很落后
②归国科学家成为中国尖端科技和空白学科的开拓者
③邓稼先是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归国的
④中国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
| A.①③ | B.②④ | C.③④ | D.①② |
有学者在叙述某段历史时说:“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一个重视枪杆;一个重视笔杆;一个擅长武斗,一个擅长文斗。”由此推断
| A.这一现象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 |
| B.这一现象促进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
| C.该现象表明国共两党处于对峙状态 |
| D.该现象促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
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右面的图 表。据此,他在分析近代铁路营运效应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促进了近代新型城镇的兴起 |
| B.为工矿企业发展提供了条件 |
| C.增强了地区性市场的影响力 |
| D.农产品的长途贩运不断增加 |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主张:“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在近代中国“汲取欧洲文明”的过程中
| A.受制于多重障碍,顺序与此正好相反 |
| B.受甲午战败的刺激,开始主张“改变政令” |
| C.“变革人心”偏重于实用和形式主义 |
| D.“有形的物质”建设从民国时期开始起步 |
近代史专家陈旭麓先生在其《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他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述旨在强调的是
| A.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 B.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 |
| C.社会动荡需要强势人物 | D.改良更加有利于社会稳定 |
1912年2月12日,清帝颁布逊位诏书,宜布退位,有人因此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这一观点认为中英两国的“光荣革命”
| A.都减少了社会动荡,避免了更大的流血牺牲 |
| B.都以温和的方式改变了两国的社会性质 |
| C.都保留了君主制,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
| D.都以非暴力方式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