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包括
①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②精耕细作 ③男耕女织 ④以土地国有制为主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做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
| 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
| 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 |
| 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
下图是西汉手工业分布图,该图反映了
| A.纺织业分布较广 |
| B.长江流域盐铁业发展水平较高 |
| C.黄河流域手工业水平高于长江流域 |
| D.手工业集中分布于交通要道 |
魏晋时期规定:“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与察举制相比,这一制度
| A.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 | B.提高了儒生的地位 |
| C.使社会各阶层流动制度化 | D.打破了政治权威和物质财富等级的世袭 |
相较于基督教与佛教,儒家在中国既无教堂也无庙宇,但两千年来,其学说不仅居中国学术思想的正统地位,而且深入基层,成为维系世道人心的社会规范,其主要原因是
| A.受到古代帝王的尊崇与提倡 | B.普设孔庙,官方定期祭孔 |
| C.儒家经典是历代选官的依据 | D.戏剧将忠孝观念普及于民 |
太学是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汉武帝时期,规模非常有限,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50名博士弟子。但到了东汉中期(126年),太学规模扩大,太学生增至三万多人。导致这种变化的客观条件之一是
| A.国力增长,政治经济空前繁荣 | B.察举制的实施行之有效 |
| C.全国行政机构设置发生了变化 | D.造纸术的改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