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维系这种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 ( )
| A.小农经济 | B.佃农经济 | C.庄园经济 | D.商品经济 |
钱乘旦说:大革命后法国“社会动荡……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再没有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关于“1870年后,法国用协商手段建立起民主制度”的本质认识是
| A.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巩固 |
| B.说明法国共和派与君主派的斗争逐渐平息 |
| C.反映了工业革命后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
| D.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成果 |
“(它)是共和主义与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它虽然承认了共和制,但君主制的阴影处处可见……这样一部不伦不类、伸缩性很大的宪法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它”是指
| A.英国《权利法案》 | B.美国1787年宪法 |
|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 D.《德意志帝国宪法》 |
俾斯麦企图建立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立宪议会制度,以达到保持普鲁士王朝政治统治优势之目的。这种设想在1871 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下列能体现这一目的的正确选项是
| A.联邦议会由民选产生 | B.帝国议会掌握着立法大权 |
| C.宰相对联邦议会负责 | D.帝国皇帝有主宰议会之权 |
在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上,有人声称:“他宁愿屈从君主,也不愿屈从大州支配的命运。”而反对方则扬言要用火与剑来解决问题。为协调双方矛盾,《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了
| A.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联邦政府 |
| B.总统可以对国会立法行使否决 |
| C.构建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机制 |
| D.国会参众两院议员的不同产生办法 |
1693年,英王威廉三世选用了4位宠臣担任了政府要职,到1698年又重新任命了新的政府成员。材料说明
| A.英王仍实行专制统治 | B.英王仍有很大的权力 |
| C.英国的政局长期动荡 | D.王权还没有受到限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