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能够印证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片段是
①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在南京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不平等条约
②洪秀全在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③孙中山在南京主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次国务会议
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 A.①② | B.②④ | C.③④ | D.①④ |
对于毛泽东的重庆之行,民主人士柳亚子赋诗称颂为“弥天大勇”。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评说:“毛先生能够惠然肯来,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这反映了当时( )
| A. |
国共力量对比出现逆转 |
| B. |
民主党派认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 |
| C. |
国家重建成为国人共识 |
| D. |
民族矛盾的上升推动国共走向和谈 |
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当前中国“资产阶级不能充分发展,因之无产阶级也自然不能充分发展,阶级分化不充分的全国人民,皆受制在资本帝国主义,及本国军阀之下,不能不要求经济发展而行向国民革命”,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
| A. |
适应国情调整革命策略 |
B. |
总结经验教训开展武装斗争 |
| C. |
统一认识促进经济发展 |
D. |
根据矛盾变化扩大阶级基础 |
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
| A. |
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
B. |
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
| C. |
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
D. |
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
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洋纱输入最多的是产棉稀少的华南、西南地区,而江南地区输入洋纱要少得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区土布店收购土布时声明“掺和洋纱,概不收买”。这说明当时( )
| A. |
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沿海超过内地 |
| B. |
上海尚未成为对外贸易中心 |
| C. |
洋纱排挤土纱进程受制于原料成本 |
| D. |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
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这反映了当时( )
| A. |
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 |
B. |
科举制度限制社会流动 |
| C. |
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 |
D. |
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