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下列各题。
美与同情
丰子恺
世间的物有各种方面,各人所见的方面不同。譬如一株树,在博物家,在园丁,在木匠,在
画家,所见各人不同。博物家见其性状,园丁见其生息,木匠见其材料,画家见其姿态。
但画家所见的,与前三者又根本不同。前三者都有目的,都想起树的因果关系,画家只是欣赏目前的树的本身的姿态,而别无目的。所以画家所见的方面,是美的世界,不是真善的世界。美的世界中的价值标准,与真善的世界中全然不同,我们仅就事物的形状、色彩、姿态而欣赏,更不顾问其实用方面的价值了。所以一枝枯木,一块怪石,在实用上全无价值,而在中国画家是很好的题材。无名的野花,在诗人的眼中异常美丽。故艺术家所见的世界,可说是一视同仁的世界,平等的世界。艺术家的心,对于世间一切事物都给以热诚的同情。
故普通世间的价值与阶级,入了画中便全部撤销了。画家把自己的心移入于儿童的天真的姿态中而描写儿童,又同样地把自己的心移入乞丐的病苦的表情中而描写乞丐。画家的心,必常与所描写的对象相共鸣共感,共悲共喜,共泣共笑;倘不具备这种深广的同情心,而徒事手指的刻划,决不能成为真的画家。即使他能描画,所描的至多仅抵一幅照相。画家须有这种深广的同情心,推而广之,大艺术家必是大人格者。
艺术家的同情心,不但及于同类的人物而已,又普遍地及于一切生物、无生物;犬马花草,在美的世界中均是有灵魂而能泣能笑的活物了。诗人常常听见子规的啼血,秋虫的促织,看见桃花的笑东风,蝴蝶的送春归;用实用的头脑看来,这些都是诗人的疯话。其实我们倘能身入美的世界中,而推广其同情心,及于万物,就能切实地感到这些情景了。画家与诗人是同样的,不过画家注重其形式姿态的方面而已。我们画家描一个花瓶,必其心移入于花瓶中,自己化作花瓶,体得花瓶的力,方能表现花瓶的精神。我们的心要能与朝阳的光芒一同放射,方能描写朝阳;能与海波的曲线一同跳舞,方能描写海波。这正是“物我一体”的境涯,万物皆备于艺术家的心中。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赞美儿童了。因为儿童大都是最富于同情的。且其同情不但及于人类,又自然地及于猫犬、花草、鸟蝶、鱼虫、玩具等一切事物,他们认真地对猫犬说话,认真地和花接吻,认真地和人像(doll)玩耍。其心比艺术家的心真切而自然得多!他们往往能注意大人们所不能注意的事,发现大人们所不能发见的点。所以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换言之,即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本来是富于同情的。只因长大起来受了世智的压迫,把这点心灵阻碍或销磨了。惟有聪明的人,能不屈不挠,外部即使饱受压迫,而内部仍旧保藏着这点可贵的心。这种人就是艺术家。
西洋艺术论者论艺术的心理,有“感情移入”之说。所谓感情移入,就是说我们对于美的自然或艺术品,能把自己的感情移入于其中,没入于其中,与之共鸣共感,这时候就经验到美的滋味。我们又可知这种自我没入的行为,在儿童的生活中为最多。他们往往把兴趣深深地没入在游戏中,而忘却自身的饥寒与疲劳。《圣经》中说:“你们不像小孩子,便不得进入天国。”小孩子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我们的黄金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我们可以因了艺术的修养而重新面见这幸福、仁爱而和平的世界。
1929年9月8日
文章第二段说:“画家所见的,与前三者又根本不同。”那么,画家所见是什么,“前三者”所见又是什么呢?
答:
为什么说,画家要画好一个花瓶,必“自己化作花瓶”呢?作者借此想表达一个怎样的思想?
答:
联系上下文,谈谈文章最后一段引用《圣经》中的话有哪些作用。
文中说:大艺术家必是大人格者。结合你的学习体验,举例(最少三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100字左右。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墓碑后面的字
原野
在额尔古纳的野地,我见到一块特殊的墓碑。
树叶散落乡路,被马车轧进泥里。枝条裸露着胳膊,如同雨水中赶路的精疲力竭的女人。这儿的秋天比别处更疲惫。行路中,我被一丛野果吸引,橘色的颗粒一串串挂在树上,像用眼睛瞪人。我摘下一串看,正想能不能尝尝,脚下差点被绊倒。
一块墓碑,埋在灌木和荒草间,后边是矮坟。
碑文写道:刘素莲之墓。
荒地之间,遇到坟茔。我想不应抽身而走,坐一会儿也好。这就像边地旅行,见对面来人打招呼一样。坐下,不经意间,看到水泥制的石碑后面还有一行字:
妈妈我想……
“想”字下面被土埋住,扒开土,是一个“你”字。这个字被埋在雨水冲下的土里。
我伸手摸了摸,字是用小学生涂改液写的。字大,歪歪扭扭,如在奔跑、踉跄、直至摔倒。写字的人也像小学生。
我转过头看碑正面,死者生卒年为1966—1995,活了29岁。碑后写字的人该是她的孩子。
这么一想,心里不平静,仿佛孩子的哀伤要由我来担当。她是怎么死的?她死的时候孩子多大?我想,她如果死于分娩,孩子也没什么大的悲伤,但不像这个人的情况。孩子分明和母亲度过了许多日夜。母亲故去,他在夜晚睡不着的时候,特别在黄昏——人在一天中情绪最脆弱的时候,大概常常想到母亲,我想,这恐怕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特性。
儿时,妈妈不在身边,我特别害怕呼啸的风声和树梢夹缠,一阵阵起伏不定;害怕不停歇的夜雨;害怕敲门声、狗吠和照明弹——那时老有人放照明弹。
现在这个孩子比我害怕和忧伤的事情会更多。我和母亲仍然生活在一起,他的母亲远行了。在节日,在有成绩或挨欺负的时候,或者不一定什么时候的时候,他都要想起母亲。我仿佛看到一双儿童的眼睛,泪水沿着眼眶蓄积,满满的,顺眼角流下。他独自一人来到这里,写下:
妈妈我想你
“你”字被土埋住了,让人心惊。的确,“你”被黄土永远埋在这里,这是他家人早已知道却谁都无奈的事情。
我想的是,这几个字力量多么大,把一个人身上的劲儿都卸掉了。
人常说,颜真卿《祭侄稿》字含血泪,说书法家心境和艺境相合之时的惊心动魄。还说司马迁、方苞的文字含恨如石。墓碑后面的这句话,其孤兀也足以把人打倒。
如今词语泛滥,人们在使用汉字——不需要交费、不需要限制的资源时,尽量挥霍、歪曲、作假,这在网上和官样文章中随处可见。然而尊重文字的人还在,视它为心声,写字的时候会流泪。刘素莲的孩子或许正是流着泪一笔一笔写下这五个字。有人这么写字,是汉字的福气。
一位身居海外的中国诗人说:“不知为什么,我一看到‘沧海’‘中秋’这些汉字就想流泪。”为词语流泪,说明他的血液曾经融化过汉字当中芳香高贵的成分。
大树在风中呼吸,我走进邻近的村子,牧草一堆一堆金黄。农妇直起腰,看我进入哪一家投宿。我想的是,文字和周围的山川草木一样,因为真实而有力量。它们结结实实地钻进人的心里,做个窝呆下去,像墓碑后面那几个字。
文章第二节的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文中说“妈妈我想你”,“‘你’字被土埋住了,让人心惊”,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本文写“墓碑后面的字”,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作具体说明。
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借“墓碑后面的字”表达了哪几层具有普遍意义的深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安身云浮
何立伟
一个人坐在房间里,打开云浮的画册翻看,一页页皆是美丽。我置身的云浮的宾馆,窗外刚刚落过阵雨,一眼望去,近处的青山绿树,远处的碧天白云,那才是与你真正的亲。树木葱茏而生机勃然,像一个天然的大氧吧,释放出雨后负离子丰盈的青葱植物的馥香。四下里的空气,是一种使人涤尽尘世之思的安谧。
来云浮之前我并不知晓云浮。被邀请参加云浮笔会时,我想云浮在哪里呢?上网一查,原来云浮还是我极景仰的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故乡。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接触了禅宗文化,被禅宗的公案所呈现出的那种罕见的大智大慧所折服。也同时知晓了惠能那四句史上最有名的偈子以及六祖在中国宗教史和文化史的无上地位,还有禅宗对唐以来的中国文人的生命智慧同生活质量的悠远影响。原来源头在此地,我竟然不知!同行的作家大抵也对云浮的印象一片空白,可见云浮是养在深山人未识。它是不求闻达而隐于山野吗?
我们去看国恩寺,它在新兴八景之一的龙山胜地。周遭山势逶逦,云雾如带,鸟声啼啭。国恩寺原名报恩寺,因惠能在此悟道,得传法物,故于唐弘道元年建寺报恩。后唐中宗“敕赐国恩寺”,乃改其名。国恩寺至今仍保持唐代建筑遗风,规模宏大,古拙庄严。六祖宝殿即为古寺后殿,左侧有报恩塔及六祖手植佛荔,右侧是六祖父母坟茔,殿后则有卓锡泉、浴身池及碑林等胜迹。立于庭除送目一望,四面群峰环伺,林木葱茏,青山沥沥,碧水汤汤,叫人忘了时间。惠能手植的佛荔树,愈千年而依旧茂然其盛,在惠能的纪念日里,树上竟结出六颗红红的佛荔,仿佛是六祖托荔树显灵,令我等叹为观止。站在树下,亦仿佛前朝即今朝,今朝亦前朝,一时不知今夕乃何夕。这是不是一种暗示,六祖惠能,仍活在今天,护佑着故土的悠悠山水,郁郁人丛?
国恩寺里还有佛祖释伽牟尼的舍利子七颗。如此宝物在此地出土,岂不也是奇迹?那群山环抱下的云浮,水流如吟,青峰似画,又还是一片广大的静美,无市声嚣闹,无凡尘惊扰,确是风光无限。禅宗文化诞生于斯,想必有它的道理,亦想必这土地人文自有它的慧根隐隐藏住。
这地方胜迹还有很多,龙潭湖、佛荔园、藏佛坑、六祖故居……一一皆是美丽,又皆是历史文化的遗存,自然之景,人文之景,养眼养心。
我们分组下到各县乡,我在新兴组。所住宾馆,正在国恩寺下,旁边有广东省独一无二的“硫氢化物温泉”。夜来泡着温泉,山影树影是密,人影灯影是疏,唯觉得人世里有如此一方净土,好让我的骨头酥软,灵魂温暖。
我这一时就想,任何朝代,任何为政者,也包括任何草民,治国也好,生活也好,终极的目的唯有四个字:安居乐业。这安居之“安”,既是身安,亦是心安。云浮这个地方,照我看来,真可以安身,亦真可以安心。现代生活嘈嘈杂杂,人的欲望不断被刺激也变得纷纷扰扰,于是人类从内心深处渴望天人合一的自然家园,亦需要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云浮岂不正是这样的一个所在么?
两天后我们同云浮市的王书记与黄市长座谈。两位为政者年轻、专业、思路清晰,想要将云浮打造成“健康、生态、幸福的宜居城市”。这正合我的心思。云浮这地方,与其像珠三角其他城市那样发展加工业、制造业,不如发展有文化亮点的旅游业、绿色生态的农业和养殖业,将自身的山水风情、宗教文化以及历史人文同自然的资源加以提炼,形成周边城市人们来此放松身心的好所在,让人沉浸在山水田园里,也沉浸在禅文化同生命智慧的精神家园里。
云浮这个地名我在当地一问,有多种解释,但不管解释有多少,总之这地名让人遐想,让人产生美感同诗意。真的,这地名有一种少见的美。
(《光明日报》2009年9月18日)
文章开篇描写了云浮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1)四下里的空气,是一种使人涤尽尘世之思的安谧。
   (2)自然之景,人文之景,养眼养心。
本文在描写云浮的“地方胜迹”时,在选材和组材上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
本文一再写到云浮的“安谧”“静美”,体现了怎样的情感和追求?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阅读下边的文章,完成5-7题。
发现细胞的生命时钟
每个人的一生几乎可以用“生老病死”四个字来概括,“生、病、死”对于现代科技来说已经不再是个秘密,只有“人为什么会老”这个问题至今也没有完全搞清楚。2009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重大发现就与这个主题有关。
1910年,美国生物学家罗斯哈里发明了细胞的体外培养技术。这种技术把动物的组织从体内切割下来,放在体液中培养,这些细胞不仅能存活,还能分裂和生长。上世纪60年代美国生物学家海佛烈克把从鸡胚胎的心脏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成纤维细胞”放在鸡血清中培养。在实验过程中,他发现即使在最适合的条件下,鸡的成纤维细胞也无法无限繁殖下去,而是大概分裂了50代后就停止了。后来,无数实验证实:大部分正常体细胞在体外培养时,并不能无限分裂,而只能在分裂一定次数后就停止了。这个次数叫“海佛烈克极限”。人们后来还发现,从人的胚胎中分离出来的成纤维细胞能够在体外分裂40-60次,而从成年人身上分离的成纤维细胞只能分裂20次。另外,小鼠、鸡、人、龟的寿命依次增大,而他们的胚胎中的成纤维细胞的分裂次数也依次增加,小鼠为14-28次,鸡为15-35次,人为40-60次,龟则在100次以上。人们还注意到,有些细胞并不存在“海佛烈克极限”,它们可以无限分裂、繁殖下去,比如生殖细胞和癌细胞。
2009年,诺贝尔生物奖获得者美国的三位生物学家为我们揭示了这一现象背后的机制:染色体中端粒的作用以及发现合成端粒的端粒酶。在染色体的两端有一个像帽子一样的特殊结构,这就是端粒。美国科学家发现细胞中有一种叫端粒酶的蛋白质,它的作用是帮助合成端粒或者修复端粒,使之不因细胞分裂而受损。科学家发现,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缩短一次,到了端粒不能再缩短的时候,细胞分裂能力也就达到了“海佛烈克极限”。因为细胞能够分裂的次数似乎与端粒的长度成正比,所以端粒被称为细胞的“生命时钟”。
2008年,西班牙的科学家将端粒酶植入小白鼠的干细胞中,这些小白鼠的寿命比正常情况下的小白鼠延长了50%。由此科学家们提出假说:生殖细胞能够通过维持其端粒酶的活性而保持端粒的长度。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端粒酶的活性被抑制了,所以体细胞在分裂过程中端粒变得越来越短,直至达到“海佛烈克极限”而停止分裂。而癌细胞通过重新激活其端粒酶,维持端粒长度而超越了“海佛烈克极限”。端粒酶与端粒各自的作用机制,目前还没有研究清楚,但今年获奖的这项发现对癌症和衰老的研究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下列对“海佛烈克极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佛烈克极限”指因为生物细胞染色体两端的端粒有分裂次数极限而使细胞停止分裂的现象。
B.细胞能够在体外分裂的次数,随着提供者年龄的增加而减少。
C.一个物种寿命越长,“海佛烈克极限”越大。
D.对所有的细胞来说,达到“海佛烈克极限”就会停止分裂,然后细胞就会死亡。

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细胞中端粒酶的作用是帮助合成端粒和修复端粒,使之不因细胞分裂而受损。
B.大部分正常细胞接近“海佛烈克极限”时,其染色体的端粒变短了。
C.西班牙科学家将端粒酶植入小白鼠的干细胞中,它们的寿命比正常情况下的小白鼠延长了一半。
D.癌细胞通过重新激活其端粒酶,使其在分裂时端粒不会缩短,从而无限分裂、繁殖下去。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对细胞端粒的作用及合成端粒的端粒酶的发现,解决了人类衰老及患癌症的难题。
B.尽管目前在解开人类“为什么会老”之谜上已迈出了重要一步,但许多问题仍处在“谜”雾之中。
C.随着科技发展,只要保证人体细胞能无限分裂下去,人就可以长生不老,不会死亡。
D.科学家们一旦弄清楚端粒酶与端粒各自的作用机制,就可以掌握人类生老病死的全部秘密。

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水之经典
肖复兴
①世上丽水秀水晶莹之水清澈之水恢弘之水浩瀚之水,多得是。但在我看来,极富个性、最值得看的是这两处:都江堰和九寨沟。
②看都江堰的水,看的是强悍奔腾的水如何层层叠叠化为生命的涓涓细流。飞奔如兽、桀骜不驯的岷江水,经过都江堰,立刻将仰天长啸变为喃喃细吟,将浪涛如山变为珍珠四溢,将凶猛如火变为柔情万缕……出宝瓶口流入内江,立刻呈现一派水光潋滟的情景,让人叹为观止,看到水的柔劲、可塑和万难不屈、长流不懈的生命活力。那是一种将绚烂归于平淡,将刚劲寓于柔顺,将一时融于永恒的生命。
③都江堰看水,看的是水如何从天上流入人间,如何从神话流入现实,如何将自己化为一种哺育人类、灌溉庄园的生命。都江堰的水,是一种入世的现实的水。
④李冰的都江堰名垂千古,功劳在于他知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看似浅显的道理。水的两重性,比之人的多重性,他认识得还要透彻深刻。他或许对付不了人的多变纷纭,一辈子只当个蜀中郡守;却能对付水,把疯狂的水引入现实,一直绵绵流淌了二千多年。
⑤曾在成都看国际熊猫节开幕式的演出,演李冰父子治水一幕,满场旌旗飘扬、战鼓如雷,让李冰父子率领众人杀败龙王恶神,我实在不以为然。这种善恶之斗、人鬼之争的简单演绎,把李冰父子变成了神。其实,恰恰是李冰父子将水从不可治理不可理喻的神化为同芸芸众生一样的,在现实中浇灌着农田,在平凡土地上存活的生命。
⑥看九寨沟的水,看的是宁静、恬淡的水如何凝聚成生命的湖泊。镜海、长海、珍珠滩……每一个湖泊都是那样清澄透明、纤尘不染,让人如同看到教堂里洗礼用的圣洁露水,如同听到教堂里管风琴演奏的圣母颂,让人懂得并真真地看到人世间居然有纯洁透澈的净,就在这里远避尘嚣而静静地存在。
⑦那水几乎一动不动,任外面的世界如何纷繁变幻,将污染、噪音连同人心泛起的种种污浊的泡沫一起抛向天空和大地,它独自坚持着自己的贞操,不动丝毫涟漪,不染丝毫尘俗,将水底的虬枝沉木、水藻水锦,将天上的薄云丽日、山岚清风,将身旁的雪峰幽谷、古树老藤……一一映在自己的怀中,映得那么明净、幽深、清冽。因为它的洗涤,所有这一切,都显得比本身还要清纯与洁净,如同脱胎换骨一般,玉洁冰清,重塑了自己一番。尘世沾惹的市俗庸俗,风骚矫情、浪声虚名、欲火利海……起码不敢在这里抖擞,而被这水洗却大半。
⑧九寨淘看水,看的是水如何从人间流向天上,如何从现实流向童话,如何将自己化为一种启迪人类、净化心灵的艺术。九寨沟的水,是一种出世的艺术的水。
⑨看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给人以完全不同的感觉。在现实中找不准自己的位置,便会蹉跎生命;沉靡现实而背弃心灵、抛掷精神、亵渎纯洁,不懂得一点点现实永远不会给予而只有艺术才能焕发和唤回的浪漫与童话的情怀,便会麻木了生命而只剩下一个蝉蜕一样的空壳。心,因缺少水的滋润,会成为一片荒芜的沙漠。
⑩在现实与艺术之间,在物质与精神之间,人总是矛盾着、跌撞着,顾此失彼而永远找不到连接两者之间的直线或弧线。大概这正是人类永远苦恼困惑的原因。而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分别给予人类一面镜子。
11谁也无法离开水,纵使我们可以离开摩天大楼、豪华别墅,可以放弃汽车电话、电视电影,抛下各种欲望,我们无法离开水。只是要看我们需要的究竟是哪一种水。我们选择着水,水也在选择着我们。
12九寨沟和都江堰是水之经典。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都江堰的水滋养生命,九寨沟的水塑造灵魂,它们都极具个性,堪称“水之经典”。
B.文章写都江堰的水和九寨沟的水,既有生动形象的描绘,又有独到深刻的思考。
C.④⑤两段承上启下,强调了正是李冰父子将难以治理的水化为造福人类的生命之水。
D.文章开篇句不加标点,一气呵成,语势强烈,目的是为了表达作者对水的喜爱之情。

E.老子所说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句话,可以用来说明作者笔下九寨沟之水的特点。
文章第④⑥两段加点词语“现实”和“净”有什么丰富的含义?
作者对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分别作了怎样的高度概括性评价?这两处水给了人们什么启迪?
作者说九寨沟的水可以把虬枝沉木等洗涤得清纯洁净,如同脱胎换骨一般。其实,生活中类似这水的人、事、物还有很多,他们滋养了我们的生命,净化了我们的心灵。请你展开联想,谈谈你的认识。(200字左右)

本大题共2小题,共7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5题。
中国人民银行(中央银行)决定从2010年1月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为增强支农资金实力,支持春耕备耕,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暂不上调。这是国家运用存款准备金制度对社会金融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举措。
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是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行使国家中央银行职能后建立起来的。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而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在存款准备金制度下,金融机构不能将其吸收的存款全部用于发放贷款,必须保留一定的资金,因此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利于保证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正常支付。随着金融制度的发展,存款准备金逐步演变为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对加强宏观调控,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在投资增长过快、经济出现过热时,如果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就会使商业银行的货币乘数变小,商业银行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会下降,从而起到减少货币供应量、紧缩银根、收缩经济的作用。反之,在投资增长缓慢、经济低迷时,如果中央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就可减少上交存款准备金,相应增强本身贷款能力,再通过存款派生机制,扩大市场货币供应量,起到促进经济复苏的作用。此外,随着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的增减,市场利率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引起投资和社会支出的变化。
存款准备金率是针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对最终客户的影响是间接的;利率是针对最终客户的,影响是直接的。一般情况下,存款准备金率上升,利率会有上升压力,这是实行紧缩货币政策的信号。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存款准备金是中央银行为了限制金融机构信贷扩张而准备的存款,根据政策需要,小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可以保持不变。
B.从长远看,我国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主要是为了增强金融机构的支付能力,保证储蓄客户及金融机构自身的资金安全。
C.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尽管针对的对象有所不同,但是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彼此之间是可以互相影响的。
D.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为8%,就意味着金融机构每吸收100万元存款,向央行缴存存款准备金后,理论上可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为92万元。

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我国的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怎样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答案不超过50字)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