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外务省次官粟山尚一在《动荡的90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展开》中写道:“当今世界20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占5万亿美元,日本为3万亿美元……这也是共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5:5:3的合作”。这表明日本的企图是
A.不愿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 B.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
C.与美欧进行军事抗衡 | D.确立美欧日三足鼎立格局 |
近代中国某一时期的一些知识分子认为:“天下积弱之本,必自妇人不学始。”他们主张男女平等、“兴女学”,呼吁妇女应受教育,因为幼儿教育依赖母教,女子教育的好坏决定国家强弱。这些知识分子的代表最有可能是
A.林则徐 | B.曾国藩 | C.郑观应 | D.谭嗣同 |
“夫欲制胜于人,必尽知其成法,而后能变通,而后能克敌。……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该观点
A.反映了洋务派的核心主张 |
B.表达了维新派改革中国政治制度的愿望 |
C.代表了顽固派的普遍愿望 |
D.成为革命派进行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写道:“廿七部酋分东西二路,而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然,可谓不公乎!”材料反映了魏源
A.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愿望 | B.对西方民主的朦胧认识 |
C.反对清朝君主专制制度 | D.向往英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
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外国电影制作水平较高 |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
“这里有贵族的沙龙,战场的格杀,莫斯科大火,法军溃逃,地主的庄园生活……构成了光怪陆离的社会万花筒,体现了作家的广博,使得作品气象万千”。材料描述的作品是
A.狄更斯的《双城记》 | B.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
C.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 D.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