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种牧草体内形成氰的途径为:前体物质→产氰糖苷→氰。基因A控制前体物质生成产氰糖苷,基因B控制产氰糖苷生成氰。表现型与基因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表:
表现型 |
有氰 |
有产氰糖苷、无氰 |
无产氰糖苷、无氰 |
基因型 |
A__B__(A和B同时存在) |
A__bb(A存在,B不存在) |
aaB__或aabb(A不存在) |
(1)在有氰牧草(AABB)后代中出现的突变型个体(AAbb)因缺乏相应的酶而表现无氰性状,如果基因b与B的转录产物之间只有一个密码子的碱基序列不同,则翻译至mRNA的该位点时发生的变化可能是:编码的氨基酸________,或者是__________。
(2)与氰形成有关的二对基因自由组合。若两个无氰的亲本杂交,F1均表现为有氰,则F1与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
(3)高茎与矮茎分别由基因E、e控制。亲本甲(AABBEE)和亲本乙(aabbee)杂交,F1均表现为有氰、高茎。假设三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则F2中能稳定遗传的无氰、高茎个体占________。
(4)以有氰、高茎与无氰、矮茎两个能稳定遗传的牧草为亲本,通过杂交育种,可能无法获得既无氰也无产氰糖苷的高茎牧草。请以遗传图解简要说明。
下图是某校学生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某种遗传病的家系图(显、隐性基因用A、a表示)。请分析回答:
(1)由图可知该遗传病是 ________(显/隐)性遗传病。
(2)若Ⅱ5号个体不带有此致病基因,可推知该致病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
(3)同学们在实际调查该病时却发现Ⅱ5号个体带有此致病基因,后来还发现Ⅲ10是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如果Ⅲ7和Ⅲ10婚配,生下同时患有这两种病孩子的概率是________。
(4)若Ⅱ5和Ⅱ6均不患红绿色盲且染色体数正常,但Ⅲ9既是红绿色盲又是Klinefelter综合症(XXY)患者,其病因是Ⅱ代中的________号个体产生配子时,在减数第________次分裂过程中发生异常。
(5)为优生优育,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禁止近亲结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Ⅲ10号个体婚前应进行________,以防止生出有遗传病的后代。
下图为某细胞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上图是细胞,作为基本的生命系统,它的边界是[ ]。
(2)在高等动物细胞中不具有的细胞结构是。(填序号)
(3)若该细胞是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则不应该有的结构为。(填序号)
(4)有光的条件下,14C标记的CO2进入细胞后,首先在[3]叶绿体中发生反应,生成含14C的有机物。该有机物主要在[ ]中彻底氧化分解成,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I图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染色体数与核DNA数比例的变化关系;II图表示某动物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像。请据图回答:
I图II图
(1)I图中BC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DE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II图中________细胞处于I图中的CD段。
(3)II图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____细胞,甲细胞中有________个染色体组。
(4)II图中丙细胞含有________条染色单体,该细胞处于________期。
(5)II图中丁细胞的名称为________,如果丁细胞中的M为X染色体,则N一定是________。若M的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等位基因,其原因是发生了___________。
Ⅰ.玉米是一种雌雄同株的植物,通常其顶部开雄花,下部开雌花。在一个育种实验中,选
取A、B两棵植株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三组实验:
实验一:将植株A的花粉传授到同一植株的雌花序上。
实验二:将植株B的花粉传授到同一植株的雌花序上。
实验三:将植株A的花粉传授到植株B的另一雌花序上。
上述三组实验,各雌花序发育成穗轴上的玉米粒
的颜色数如下表所示:
实验 |
黄色玉米粒 |
白色玉米粒 |
一 |
587 |
196 |
二 |
0 |
823 |
三 |
412 |
386 |
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上述实验过程中,人工授粉前需要对雌花序进行处理。
(2)在玉米粒颜色这一对相对性状中,隐性性状是色玉米粒。
(3)如果用G代表显性基因,g代表隐性基因,则植株A的基因型为。实验一所得的黄色玉米粒的基因型是。
(4)写出实验三的遗传图解(要求写出基因型、表现型及相应比例)。
Ⅱ.下图为某家族白化病的遗传系谱,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相关基因用A、a表示):
(1)Ⅰ3和Ⅰ4都正常,但他们有一儿子为白化病患者,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
(2)Ⅱ3的可能基因型是。
(3)Ⅲ是白化病的概率是。
(4)如果Ⅱ2和Ⅱ3结婚后,所生的第一个孩子患白化
病,再生一个孩子患白化病的几率为。
两个生物兴趣小组分别对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以葡萄糖为底物)进行了探究实验,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甲兴趣小组想探究的问题是:酵母菌在有氧、无氧条件下是否均能产生CO2?现提供若干套实验装置(如图Ⅰ所示)。
①请根据实验目的选择装置的序号并排序(装置可重复使用)。有氧条件下的装置序号:。
②装置中c瓶的作用是:。
(2)乙兴趣小组利用图Ⅱ所示装置(橡皮塞上为带有红色液滴的刻度玻璃弯管),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
①想得到实验结论还必须同时设置对照实验,请问对照实验装置Ⅲ如何设计?
。
②请预测与结论相符合的现象,并完成下表:(选填“左移”、“右移”或“不移动”)
序号 |
装置中红色液滴的移动现象 |
结论 |
|
装置Ⅱ |
装置Ⅲ |
||
A |
不移动 |
只进行需氧呼吸 |
|
B |
不移动 |
只进行厌氧呼吸 |
|
C |
既进行需氧呼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