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这些政策对于提振信心,活跃市场,促进住房消费和投资,实现保增长,扩内需,惠民生的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 ( )
A.消费行为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 B.消费行为由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决定
C.消费行为受价格的影响 D.消费行为受人们的心理预期因素影响
2012年以来,全国新闻界积极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大批编辑作者深入基层蹲点调研、采访写作,在了解基层实际、反映群众意愿、树立良好形象、推动具体工作上取得积极进展。这启示我们()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
B.认识的发展是一种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
C.深入群众实践就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
D.应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下列诗句中与此寓意相近的是()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 |
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 |
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 |
D.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 |
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有网友接下文道:“世上本没有堵的路,开的车多了,便有了堵的路。”两句话形象地体现了()
①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的性质、也在发生变化
②我们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③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的变化
④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一位哲学家说,“没有幸福就没有德行。如果没有条件取得幸福,那就缺乏条件维持德行。德行和身体一样,需要饮食、衣服、阳光、空气和住居。如果缺乏生活上的必需品,那么也就缺乏道德上的必要性。”这一观点()
①把幸福建立在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是不可取的和不现实的
②把物质生活条件和维持德行的条件划上等号,是形而上学观点
③强调了生活上的必需品对道德的决定作用,具有唯物主义倾向
④夸大了人的道德品质和人的精神力量的作用,是唯心主义观点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从2007年至今,中宣部、中央文明办、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共举办了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群众参与度越来越高、覆盖面越来越广、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一大批德耀中华的道德模范涌现出来,弘扬了真善美,高扬了正气歌,感动了全中国。 国家之所以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是因为()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
②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心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
④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②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