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到孙中山,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塑造着中华民族;从《共产党宣言》到“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指引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上述材料表明,优秀文化能够( )
①满足人的一切精神需求
②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商品的外包装对商品起保护和美化作用,但是过度的外包装增加了商品的成本和价格,既造成资源的浪费,又增加了消费者的开支。这一经济现象告诉我们:
①要坚持适度原则
②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发生质变
③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无条件的
④只要发生量变,就会引起质变的发生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把党建设好。每一位党员都是一个细胞,每一个细胞都保持健康,党这个肌体就会焕发出无穷的活力。”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②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③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
④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
| A.①② | B.①③ | C.①④ | D.③④ |
引进外来物种是丰富本国物种多样性、促进品种更新换代的重要途径,但也有部分外来物种具有极强的繁殖、生长、抗逆能力,对当地环境条件适应性极强,又缺乏天敌控制,能在短时间内迅速繁殖扩散,形成外来物种入侵,对生态产生巨大破坏。这说明
①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
②尊重事物固有的联系是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③不能人为改变自然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④片面认识指导的实践,缺乏直接现实性
|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中非合作论坛的成功举办既激活了欧盟与非洲峰会等既有的对非合作机制,也催生了韩国-非洲论坛等新兴对非合作机制的建立,同时还诱发了与中国开展涉非三边合作的尝试。这表明
①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②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③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④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三个时期:敬畏时期、征服时期和醒悟时期。到了第三时期,人们终于认识到,现代科学在大自然面前还显得太过稚嫩,“人定胜天”只是人类的一厢情愿。这一认识的发展过程表明
| A.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
| B.真理总是在实践中不断地被推翻 |
| C.只要照搬过去的认识,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 |
| 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