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罗斯长篇小说《切温古尔》中有这样一段话:“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都收走了。你们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按上述材料进行情景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 )
①背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陷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包围
②内容: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余粮收集制,导致农民的不满
③后果:促使苏维埃政府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④结论:落后的俄国难以建成社会主义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转折点”相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
|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美国1787年宪法以分权与制衡为出发点,确立了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这种分权制衡的机制体现在()
①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
②联邦政府的立法、行政、司法之间
③国会参众两院之间
④总统与内阁之间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1867年英国宪政学家沃尔特·巴奇霍特在《英国宪政》中指出“英国政体的有效秘密在于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紧密结合,一种几乎完全的整合……它的优点恰在于二者之间的奇妙结合。”英国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实际连接点是( )
| A.君主 | B.议会 | C.最高法院 | D.内阁 |
1655年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写到:“人只不过是一株芦苇,本质上是最脆弱的东西,但是它是一株会思考的芦苇。所以我们所有的尊严都在于思考……通过思考,我们理解世界。”这一思想反映了()
| A.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 |
| B.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主义 |
| C.宗教改革中的“因信称义”说 |
| D.工业革命后的空想社会主义 |
观察下图,图一文学作品(《十日谈》)的内容与图二(《红楼梦》)的内容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 )
| A.反教会压迫 | B.反世俗专制政权 |
| C.反殖民侵略 | D.反封建礼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