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选举是社会政治生活中一项最重要、最基本的政治话动,是民主政治实施的重要方式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避免某些有财有势者操纵选举,长期占据某些重要职位,雅典人设计出一种看似荒谬、实则十分有效的方法……雅典人认为,那些财夫气粗、名声显赫的公民与那些不名一文、默默无闻的公民在同一起跑线上,一切都取决于神意或运气。
(1)材料一中“十分有效的方法”是指哪一民主方式?试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评价。
材料二  1832年改革法案规定,取消人口不满2000人的56个“衰败地区”议席,……空出的143个席位中,65个给了新兴大工业城市。1867年法案还降低了选民财产资格……。(在)1918年法案中,授予了年满30岁的妇女以选举权。……1928年,又将妇女选举权的年龄限制降为21岁,……。
(2)据材料二指出英国在选举方面发生的变化。这反映了近代民主政治怎样的发展趋势?
材料三 在美国的政治选举活动中,拥有政党支持成为选举获胜的重要条件。人数较少的小党与第三党很难战胜以民主党和共和党作后盾的对手,在各种选举中,最后的角逐实际上是在这两大党之间进行。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政治现象?这一现象对美国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英国内战 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主要活动 古希腊的历史遗产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指出情况表单位:钱

项目
数量
备注
收入
粮食
8500
折算为货币后的大致值
支出

田租(上缴实物)
283
同上
算赋和口赋(上缴货币)
406


兵役和徭役
2300
除部分兵役必须亲身应役外,其余可亲身应役或上缴货币代役,2300钱为代役的货币数量
日常开支

4918
据战国比例推算

2732
同上
祭祀等仪式
300
以战国数据为参考

——资料来源:《汉书·食货志》;《《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
注:秦汉史料中典型的家庭是五口之家
问题:
(1)计算材料中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的差额。
(2)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冬天农闲时,农妇常聚集在一起夜织。结合问题(1)的计算结果,简要分析材料中的西汉农民为什么会采用这种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
(3)西汉在耕织经济体系下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商业繁荣现象。根据材料问题(2)中的信息,简要分析西汉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形式如何促进商业繁荣。
(4)有人认为,西汉商业繁荣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根据问题(3)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材料一“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评价第一次工业革命。
(2)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世界现代史,可能会对20世纪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
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3)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结合1840—1919年中国历史的发展,说明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方面是如何实现转型的。
(4)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请分别结合古代雅典、近代英国的政治文明实例,分析其主要特征并从文明发展进程的角度谈谈你对两者利与弊的基本看法

东学西渐,西学亦东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清之际,欧洲的耶酥会士历经千辛,沟通中西文化,把中国当时的主流文化——儒学——程朱理学,用轮船运往17—18世纪的欧洲,在那里曾经形成过100年的中国文化热,儒家思想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所形成的欧洲新思想相结合,成为欧洲近代历史发展的主导精神——启蒙思想的一个重要思想渊源。
——郑明谦著《儒学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
(1)为什么在中国的儒家思想影响下欧洲启蒙思想能够形成,而欧洲的先进思想在明清时期没有“生根结果”,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
材料二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政治制度不如人,而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
——胡适著《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2)依据材料二,归纳胡适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为改变上述状况,胡适等人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材料三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先进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
——毛泽东著《新民主主义论》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斗争实践,谈谈毛泽东是如何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与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的统计资料

年代
科技发明(件)
中国科技发明
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
件数
百分比
件数
百分比
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根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
材料二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公无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出现代科学……而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此相似的现代科学。”
材料三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61—1863)》
材料四外国人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人却用经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
——鲁迅《电的利弊》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为何明朝前期以前中国科技一直领先世界?(6分)
(2)列举中国古代三项早于西方千年的科技成就。
(3)被李约瑟称为“中国科学史中最卓人物是谁”是谁?其主要成就有哪些?
(4)根据材料三,宋元时期的几项重大发明对世界文明与进步产生的重要影响是什么?
(5)根据材料三、四,依据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科技没有迈开近代化的步伐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在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值得注意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较新提法出现在《建议》全文中。《建议》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这预示着,未来五年中国将加大投入缩小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更多穷人将分享到改革果实”。分析人士说,让最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弥合贫富和城乡差距,避免出现穷人依旧贫穷甚至更穷,富人则更富的不利局面,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中国古代,许多政治家也关注过贫富差距问题,也试图找出原因加以解决,如北宋王安石变法就已经有过这方面的尝试,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彼富宝为之则害民,今县官为之乃所以利民。青苗钱令民愿取则与之,不愿者不强焉。收获之际令以中价折纳谷麦,此乃所以救贫者之乏,息富民之贪暴也。
——《宋会要辑稿·良贷》
材料二:夫民之所以有贫富者,由其才性智愚不同。富者智识差长,忧深思远,宁劳筋骨,恶衣菲食,终不肯取债于人。故其家常有赢余,而不至狼狈也。贫者……一醉日富,无复赢余,急则取债于人,积不能偿,至于鬻妻卖子,冻馁填沟壑,而不知自悔,是以富者常借贷贫民以自饶,而贫民常假贷富民以自存,虽苦乐不均,然犹彼此相资以保其生也。
——《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
材料三:变法前,王安石提出“因天下之利以生天下之财”和“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财方法。
材料四: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
祸首。——《廿二史札记》
(1)材料一是什么法令?其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2)材料二认为造成当时贫富不均的原因是什么?而当时实际原因又是什么?
(3)王安石变法中,体现其材料三的理财方针而采取的措施还有()
①市易法;②募役法;③方田均税法;④农田水利法;⑤保甲法;⑥将兵法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⑥ C、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④
(4)王安石变法理财措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A、国家与官僚地主阶级的矛盾 B、官僚地主与中小地主的矛盾
C、农民与国家的矛盾 D、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
(5)结合史实简要分析评论材料四的观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