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实用类文本阅读
黄霑,黄霑,中国背影渐去
内地人知道黄霑是在一九八四年,张明敏在那一年的“春晚”身穿浅色中山装,一脸肃然地唱起那首《我的中国心》。那是内地第一次目睹海外的中国歌手,口音不同、唱法不同、形象不同、味道不同,吃惊仿佛天外来客。《我的中国心》给人流落在外的海外华人的整体形象暗示,通过歌声几乎人人都信了:虽然生在异国他乡,但什么也改变不了中国人的爱国心,什么也改变不了中国人万里归乡的向往。连阅人无数、历尽沧桑、一贯“老谋深算”的作家王蒙,也差一点在那歌声中落了泪。那时候香港离内地无比遥远,那时候中国人想像远方的中国人,全都是一副身在异国翘首盼望,只等着国门一开,就一头扑进祖国母亲怀抱的形象。歌的词作者是黄霑,曲作者是王福龄,因不断重复反复烙印,内地人开始对黄霑这俩字儿有了印象。
这其实不是内地人接触黄霑作品的开始。内地人接触黄霑,从邓丽君《忘记他》就开始了;然后是叶丽仪《上海滩》之“浪奔,浪流”。但这都没有留下印象,留下印象却在《我的中国心》红遍中华大地之时;然后在罗文、甄妮《射雕英雄传》主题曲《世间始终你好》中再添一点印象,当时郭靖、黄蓉缠缠绵绵羡煞天下情侣。之后,对黄霑这作词人的印象一年年在加深:
一九八六年,在张国荣的《当年情》中,在小马哥狄龙张国荣生死与共英雄本色的兄弟深情中;
一九八七年,还是张国荣,《倩女幽魂》展开了书生美女人鬼两隔,人间冥界两茫茫的意境;
一九八九年,叶倩文的《焚心似火》,巩俐纵身扑向熊熊大火的那一霎,深情一回眸之间,又响起了黄霑的歌词《秦俑》;
一九九〇年,黄霑自己现身在《沧海一声笑》中放声一啸,粗嘎难听,却令人一震。这时黄的形象,已经不仅是幕后作者,而是一个洒脱纵情放浪江湖的中国民间浪人形象。然后,伴随着李连杰的黄飞鸿和林子祥《男儿当自强》的呼吼,黄霑如吹沙见金般地,在音乐中显现出了他的本人形象。
这时内地人都已经知道,海外的中国人并不像最初想像的那样整天怀思故土,而是有着各种心态、各般生活、各色心情的都市芸芸众生。但在黄霑身上,我却发现隐藏在各类作品的诸端变化和纷杂表象下面的,真是一股剪不断理还乱的地道中国情怀。在黄霑这样的香港人身上,那种中国的根,那种对中国文化的眷恋,为什么会是那样的深、那样的强大?在身处西洋文化的每日熏染之下,在远离华夏文明中心的海外角落,中国人的自认,中国文化的自觉,为什么反倒愈益地强大,愈益地粗犷和剽悍?
确实,黄霑有一颗中国心。黄霑的全部词曲作品,都表现了中国的情事、中国的格调、中国的人生态度。一点也不夸张地说,他的词曲作品,虽然映入了世俗的光影,虽然染进了粤语的方言,但依然纯然是中国传统文艺的一支余脉。他的歌词里有大量中国古典诗词的遣辞和句法,他的曲纯然是国乐民乐曲风的延续,他甚至保留着中国古人的胸襟。对于九岁就移居香港,几乎在粤语英语和香港的商业文化中生活了一辈子的人来说,发生这种现象,真的很耐人寻味。
在黄霑最突出的几个代表作中:《上海滩》主题曲“浪奔浪流”,“淘尽了世间事,亦未平复人间争斗”的态度,正是苏东坡在《赤壁怀古》、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的态度;《倩女幽魂》“人生梦如路长,梦里依稀有泪光”的凄美和哀婉,宛然古代词境的复现,里面有人生如梦的中国生死观,还有戏梦红尘的文人处世态度;而《黄飞鸿》直接套用了中国的古曲《将军令》,《沧海一声笑》直接取材于广东音乐;而黄霑最深的底蕴,一是痴,一是笑;痴是悲,是凄凉,是中国人对尘世的眷恋;笑是喜,是洒脱,是中国人对人世的放达。
黄霑最独特之处,是将中国传统文人心境,充塞进满满的江湖之气、侠义之气、酒肆之气,从而突出地鼓荡出一份俗、一份野、一份狂、一份真;这种风气在中国书中有,画中有,偏偏在音乐中不常有,尤其在主流的民乐古乐中没有。这是黄霑的特色。《将军令》那么求风雅讲韵味的一支曲,到黄霑这里全是气,全是吼,全是重拍,全是怒吼,强得不能再强;这是黄霑的创造,是中国人音乐世界里没有过的狂暴之声。《沧海一声笑》和《倩女幽魂》插曲《道,道,道》,黄霑老先生开起口来也是一路狂吼如山野村夫,词是“谁胜谁负浪涛淘尽”之类的老词,声音境界上却是一顿乱拳什么都不讲的粗,是文人少有的野狐气,那种狂不是苏东坡辛弃疾等的豪迈能包得住的,自有黄霑的真性情,有他混迹于人间的闹市而不是人生的书桌边所特有的一份大粗大俗大鸣大放。从生活哲学看,那股横蛮的劲儿其实不是文士的旷达,而是野民的拼劲儿,于放浪鼓噪中自有人生的不讲理的一分热。
二〇〇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黄霑走了。之前,罗文走了,张国荣走了,梅艳芳走了。那一个在内地人心目中香港最辉煌的时代,绝代人物渐渐离去,只余下一座空空的舞台。
一个时代过去了。
……
黄霑是第一个尖锐指出周杰伦红不了多久的人,是第一个尖锐批评TWINS不会唱歌不该出唱片的人,是第一个尖锐抨击现今歌迷只会看歌不会听的人,是最有名的一个认为中国的歌坛正处于一个黑暗时期的人。黄霑说,中国人必须唱中国歌,周杰伦唱的 HIP-HOP 是外国文化,我们再怎么学,再怎么好,也不过像中央电视台播的洋人唱京剧一样。黄霑还说,我喜欢一个小胖子,臧天朔的《朋友》,写出了中国人的义气,很打动我。这类的言论这类的事,这么强烈地让黄霑感怀,正说明了一个中国背景的无情逝去。
——选自《读书》,有删节
作者说,“在音乐中显现出了他的本人形象”,统观全文,你认为黄霑是一个怎样的音乐人?
题目“ 黄霑,黄霑,中国背影渐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黄霑对周杰伦、TWINS等歌坛新人的预言似乎都与事实相悖,他认为“中国歌坛正处于一个黑暗时期”,对此,你如何评价?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玉米的馨香
邢庆杰
那片玉米还在空旷的秋野上葱葱郁郁。
黄昏了。夕阳从西面的地平线上透射过来,映得玉米叶子金光闪闪,弥漫出一种辉煌、神圣的色彩。
三儿站在名为“秋种指挥部”的帐篷前,痴迷地望着那片葱葱郁郁的玉米。
早晨,三儿刚从篷内的小钢丝床上爬起来,乡长的吉普车便停到了门前。乡长没进门,只对三儿说了几句话,就匆匆忙忙地走了。
三儿便在乡长那几句话的余音里呆了半晌。
“明天一早,县领导要来这里检查秋收进度,你抓紧把那片站着的玉米搞掉,必要时,可以动用乡农机站的拖拉机强制。”乡长说。
三儿知道,那片唯一还站着的玉米至今还没有成熟,它属于“沈单七号”,生长期比普通品种长十多天,但玉米个儿大籽粒饱满,产量高。
三儿还是去找了那片玉米的主人——一个五十多岁的瘦瘦的汉子,佝偻着腰。
三儿一说明来意,老汉眼里便有浑浊的泪涌落下来。
“俺,俺还指望这片玉米给俺娃子定亲哩,这……”汉子为难地垂下了瘦瘦的头。
三儿的心里便酸酸的。三儿也是一个农民,因为稿子写的好,才被乡政府招聘当了报道员,和正式干部一样使用。三儿进了乡政府之后,村里的人突然都对他客气起来。连平日里从不用正眼看他的支书也请他吃了一顿饭。所以三儿很珍惜自己在乡政府的这个职位。
三儿回到“秋种指挥部”的帐篷时,已是晌午了。
三儿一进门就看见乡长正坐在里面,心便剧烈地顿了一顿。
“事情办妥了?”乡长问。
三儿呆呆地望着乡长,
“是那片玉米,搞掉没有?”乡长以为三儿没听明白。
“下午……下午就刨,我,我已和那户人家见过面了。”三儿都有点儿结巴起来。
乡长狐疑地盯了他一会儿,忽然就笑了。乡长站起来,拍了拍三儿的肩膀说:“你是不会拿自己的饭碗当儿戏的,对不对?”
三儿无声地点了点头。
乡长急急地走了。
三儿目送着乡长远去后,就站在帐篷前望着这片葱葱郁郁的玉米。
天黑了,那片玉米已变成了一片墨绿。晚风拂过,送来一缕缕迷人的馨香,三儿陶醉在玉米的馨香中,睡熟了。
第二天一大早,乡长和县里的检查团来到这片田地时,远远地,乡长就看到了那片葱葱郁郁的玉米在朝阳下越发地蓬勃。乡长就害怕地看旁边县长的脸色。县长正出神地望着那片玉米,咂了咂嘴说:“好香的玉米呵!”乡长刚长出了一口气,县长笑着对他说:“这片玉米还没成熟,你们没有搞形式主义把它刨掉,这很好。”乡长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脸上一片灿烂,心想待会儿见了三儿那小子一定表扬他几句。
乡长将县长等领导都让进了帐篷。乡长正想喊三儿沏茶,才发现篷内已经空空如也。
三儿用过的铺盖整整齐齐地折叠在钢丝床上,被子上放着一纸“辞职书”。
乡长急忙跑出帐篷,四处观望,却没有看到一个人影。一阵晨风吹来,空气里充满了玉米的馨香。乡长吸吸鼻子,眼睛湿润了。
小说多次提到那片葱葱郁郁的玉米,有什么作用?
试分析概括“乡长”这一形象的特点。
小说写“三儿很珍惜自己在乡政府的这个职位”,最后却主动留下“辞职书”,这样写会不会显得不合情理?为什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60年来中国为何不出文学大师?
黄麟
①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出了鲁迅等一批文学大师,鲁、郭、茅、巴、老、曹,还有沈从文、钱钟书、冰心等等。虽然也有一些文学大师成色虽然并不怎么样,叫起来有点勉强,但还不至于让人觉得别扭。
②可解放后一直到现在,偌大个中国,再也找不到一个真正的文学大师了。王蒙不够格,贾平凹不够格,莫言不够格,余华不够格,……领过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的一大堆作家,没有一个够格的。
③新中国不出文学大师,有人把原因归咎体制,我认为此种说法值得商榷。同样的体制,为什么科技界能出钱学森这样的大师,人文学科却交白卷?当年鲁迅他们,也是在体制内领工资,却并不影响这些大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所以,板子一味打在体制的屁股上,痛快是痛快了,却有失偏颇。
④也有人认为,“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把原因归咎“盛世”。这是不正确的。有时候,国家不幸,大环境不好,但作家个人的生活境遇比较好;有时候大环境好,即盛世时代,作家个体的生存状况却很糟。比如,李白杜甫是出生在盛唐时期的大诗人,李白大杜甫十一岁,两人又都经历过安史之乱。李白和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后,都创作出许多优秀之作。你说李杜是乱世出的大师还是盛世出的大师? “诗穷而后工,愤怒出诗人”是一种情况,“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也是一种情况,不能将二者绝对化。改革开放后中国不出文学大师,文革十年那样的“乱世”,同样出不了文学大师。可见“盛世说”是站不住脚的。所以,我觉得,伟大作品的诞生,大环境并非是决定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作家本人,别把过错都算到时代身上。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不能本末倒置。盛世有盛世的大师,乱世有乱世的大师,不能一概而论。
⑤大师之大,不在著作等身,不在胡子长短,在于人格和文魄之大,在于其作品传达的伟大精神和普世价值。因此,新中国出不了文学大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⑥首先,就作家自身而言。许多作家成名之后,船到码头车到站,便开始吃老本,不思进取,千方百计想办法把名气变现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尽可能利益最大化。文学成了作家谋取名利的道具。作家不是被“圈养”,就是被商业收编,无法实现精神和灵魂突围。作家的物质GDP是上去了,精神CDP却一直负增长,入不敷出。自身一团污浊,何以宁静致远?内心一团漆黑,如何照亮别人?
⑦文学功利化的紧迫感与日俱增。每个人都想以最小的付出获取最大的利益;每个人都想天上的馅饼往自己的头上砸。作家不但影响不了社会,而是被社会的灯红酒绿牵着鼻子走。文学最大限度被物化和细化,导致许多作家在讨价还价中创作,锤炼的不是语言和思想,而是鸡虫得失。文学丧失了敬畏,大家彼此彼此,谁也不管什么大师不大师。做人格局小,何来作文格局之大?这个时候,作家写出来的作品也就可想而知。
⑧其次,就无名作者的成长来说。当下的文学期刊,大都江河日下,风光不再。据一位业内人氏透露,不少省级文学期刊,比内部刊物更“内部”,除了图书馆,订阅的读者不超过一百本。某些文学期刊成了编辑和作者自娱自乐的“圆桌文学”,数来数去,就那么几个和切身利益相关的人在看。文学期刊的影响力更是日渐式微。如果没有媒体和网络的配合,靠单打独斗,不管这些文学期刊如何声嘶力竭,要吆喝出一个“著名作家”,难度较大。
⑨另一方面,是文学粉丝对文学新人的排斥。伪作家太多,伪大师太多。这些伪作家伪大师,到处招摇撞骗,严重透支了读者的信任。于是,每个文学粉丝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敌意,想方设法避免成为他人成功的工具。于是,文学粉丝变得势利无比,学会吝啬赞美。即使读到一流的文章,如果是无名作者,他也会不屑一顾,嘴角上翘,大声叹喟大师难觅。
⑩中国不出文学大师,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对文学的影响。电影电视的多彩多姿,互联网的色声犬马,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文学的功能。过去,读者的精神食粮,主要是文学作品。现在,时代不同了,影视,网络,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大大削减了文学的功能。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文艺形式,找到感情宣泄的渠道。尽管这种出口是浅层的,无法真正抵达人的内心。
⑾一切与文学无关,却与文学家有关。不同的起跑线,文学节节败退,影视网络后来居上,这是作家不能容忍的。于是许多作家不惜放下身段,和娱乐圈同抢一块蛋糕。一番大打出手之后,作家华丽转身,名利双收。只是,人品和文品荡然无存,泯然众人。于是,“大师”休矣。
⑿ 文学是人类的精神篝火,时代呼唤大师。因为,大师是道德的坐标,思想的明灯,灵魂的驿站,精神的丰碑,沙漠的绿洲……是人生旅途中的一道道旖旎丽景。(摘自人民网2010年3月26日文化频道,有删改)
根据文意,以下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A.鲁迅也在体制内领工资,却具有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所以,把新中国不出文学大师的原因归咎体制是错误的。
B.作者认为,伟大作品的诞生,与大环境无关,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作家本人。
C.现在,影视,网络,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这些不同的文艺形式,使人们找到了感情喧泄的渠道,找到了真正的精神寄托。
D.作者认为,文学最大限度地被物化和细化,许多作家锤炼的已不是语言和思想,而是利益得失,难于写出好的作品。

E. 所谓大师,并不在于作品的多少、年龄的大小,而在于作家的人格和文章的气魄,在于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和普世价值。
以下论据中,与“盛世说”观点相一致的一组是

A.“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李白和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后,都创作出许多优秀之作。
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C.诗穷而后工,愤怒出诗人
D.改革开放后中国不出文学大师,文革十年那样的“乱世”,同样出不了文学大师。

如何理解“大师是道德的坐标,思想的明灯,灵魂的驿站,精神的丰碑,沙漠的绿洲……是人生旅途中的一道道旖旎丽景”这句话,它有什么作用?(4分
作者认为,60年中国出不了文学大师的原因有哪些?请加以概括。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树叶
苏叔阳
①我几乎没有想过,一片树叶会有这么多的变化和色彩;我也没有留心过树叶对于树枝的装扮有多么丰富。活了五十多岁还没有空儿整天瞧着同一根树枝发愣。这回好了:从春到夏,我守在一个窗口,盯着一根树枝,从早到晚。
②当杨树枝头刚刚鼓起花苞的时候,我就住进了这间病房。春节刚过,暖风还待在老远的南方,树枝可是等不及了,它们急急忙忙攒足了汗水从根到梢让自己活软起来。病房里极静,日日夜夜只听得见窗外的风声。北京的春天多风,过去令我厌烦,可此刻却盼着有树枝在风中敲打窗户。在静静的病房里,风声就变成了命运交响曲。树叶、花蕊就是生命的精灵,它们每天探头探脑地从窗外向我问安,我还好意思不给它们一脸好气色吗?
③小时候管杨蕊叫|杨树的狗子“,那时淘气,拎起落在地上的杨树狗子,插在鼻孔里成为两绺紫檀木色的胡须,背着手在人前走来走去,神奇一番。那时候说什么也想不到自己会老,更想不到自己老了会成什么模样儿。才多少时候,咔噔一下,满头华发,婴儿似的躺在病床上望着窗外的杨树狗子。
④终于听见了沙沙的春雨声,往日里春雨真的像听不见了,因为哪怕是再细微的市声也盖过了春雨润物的声音,可是今天听到了。不知为什么,竟会有泪水爬上我的睫毛。从知道自己得了凶险之病起,我可是没有掉过眼泪呀!我知道掉眼泪没用,病不怕这个。可为什么外头下起雨,我眼里却湿淋淋了,是春天惹的祸,它让我想从病床上爬起来去外头淋一淋。从今天起我当更喜欢春雨。
⑤当叶子像婴儿般攥着拳头的时候,我被推进了手术室,去经历一番大限的预演。当我从麻醉中醒过来,伴着剧痛,窗外又飘进滴滴答答的春雨声。这一回,雨打嫩叶,声音更好听,弄得我简直不敢呻吟,怕这呻吟搅乱了生命的乐章。
⑥三天以后,在一片树影婆娑中,我被护士推着走过春天的树下,回到我的病房,歪头往窗外一看,好家伙,齐刷刷一排小巴掌似的杨树叶子在窗外招手。
⑦Z医生告诉我,在那间病房的窗外,有一对筑巢的喜鹊,正在加紧工作。我忍住痛,一步步蹭向那间病房,那房里的病友和我一样,都招惹上同一病魔。
⑧啊,那对喜鹊真不赖,一个接一个飞上飞下,衔来树枝在那枝桠之间。那可怜巴巴的小巢在风中摇晃。可是不敢掉下来,大概有半个钟头吧,它竟然加高变结实了,直到鸟跳进去只能看见它高扬这的小脑袋儿。这些小精灵真是了不得。
⑨树叶一天天长大,变得浓绿,变得稠密,我也一天天好起来,竟然可以自己走到病房外去治疗了。
⑩过了些日子,Z医生告诉我,小鸟出来了。我急忙去看,只见树枝间,一只大鸟飞来,在那鸟巢中齐刷刷伸出四只张大的鸟嘴。就在这一天,那屋的病友去了,走得匆匆忙忙。也许在最后一刻,他也瞥见了那刚刚出世的小鸟,他带着生命的礼赞走向另一个世界。
○11我知道,病房里最强烈的情绪便是对生命最浓最执着的爱与追求,过去我以为医院总是在与死亡挂钩,现在我明白了,没有对生命的热爱,就没法儿整天面对死亡。树叶、小鸟、雨水、风声,所有从活泼的世界捎来的信息,都给人生以力量,让死亡倒退。我知道我正在步入老境,但老并不意味着对生活失去兴趣,生理的衰退远不如心理的老化可怕。
○12当窗外的树枝终于搭起一片浓荫时,我走出了医院。痊愈与否,交给自然,交给命运,我拥有的是自信与期望,就算是梦想,难道我没权利做一个好梦吗?就算我是根干枯的枝条,毕竟度过了所有的季节,无论是翠绿还是枯黄的树叶都会在我的枝头装点出一幅好的风景。
试分析文章第二段最后一句话在写法上的特点。
文章第四段作者“听见了沙沙的春雨声”,为什么”竟会有泪珠爬上我的睫毛”?
“树叶”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在与病魔斗争的过程中,作者有许多感悟,请依据文章第11、12两段作简要概括。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奇特霉菌将植物废料变柴油气
最近,美国科学家斯特罗贝尔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亚高原的热带雨林中发现了一种粉红色的霉菌——粉红粘帚菌。这种霉菌有一种奇特的功能,可以让植物枝叶发酵,转化为燃烧值特别高的柴油气。这个发现为植物能源的利用开辟了新途径,是科学家在寻找可再生能源过程中的一项重大发现。
斯特罗贝尔在心叶船形果木树的树干上发现了粉红粘帚霉。他起初对粉红粘帚霉的生存特征特别好奇,因为这种长在植物枝干上的霉会产生气体,这些气体可以消灭附近的其他真菌,让它独享植物枝干的“美食”。斯特罗贝尔希望弄清楚这些气体为何可以作为粉红粘帚霉的武器,结果发现这些气体不过是高浓度的碳氢化合物,可让其他真菌窒息而死。
斯特贝尔等人在实验室内检验粉红粘帚霉的性能,用以燕麦为基础的果冻和纤维素培养它们。研究人员利用抽风机把粉红粘帚霉排出的气体抽走并将它们收集起来。他对粉红粘帚霉发酵植物原料释放的气体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富含8种柴油中的碳氢化合物,如燃烧值很高的辛烷。
与现在世界各地的植物燃料工厂生产的生物乙醇相比,粉红粘帚霉发酵产生的这种气体燃烧效果更好。这个发现让斯特贝尔十分惊喜,他说:“地球上还没其他已知生物能让植物发酵出柴油气,这种气体混合物可以驱动发动机,直接作为机械的燃料。”
更令人振奋的是,粉红粘帚霉可以生长在纤维素上。目前,植物能源科学家要攻克的难题就是怎样利用植物的纤维素,纤维素中含有大量的碳氢化合物,但是用普通的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都特别难分解。斯特罗贝尔说:“纤维素是地球上最丰富的有机化合物,但大多数给浪费掉了。”
通过粉红粘帚霉对纤维素进行发酵,可以产生大量现成的柴油气。但还需要做更多的实验来证实此想法的可行性。研究人员将做更大规模的测试,进行发酵后让此真菌产生足够多的柴油气来驱动一台小发动机。如果他们能做到这一点,利用这种方法来扩大生产柴油气就变得可行了。
植物燃烧曾被宣传室代替石油的好选择,而且植物生长过程中可以吸收植物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让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会失衡。然而,现在不少人反对植物燃料,是因为许多工厂用粮食生产燃料,而工厂不用植物废料作生产原料的原因是纤维素难以分解。如果广泛用粉红粘帚霉发酵本地植物废料,就可以摆脱植物燃料工厂用粮食作原料的困境。斯特罗贝尔还发现,粉红粘帚霉含有独特的基因,能生产出将纤维素分解成柴油气的酶。因此,如果可以把这种基因转移到其他微生物的体内,让其他微生物也能分解纤维素产生柴油气,这样就可以有效扩大能源工厂的规模。
斯特罗贝尔的研究还有可能揭开石油形成之谜,传统石油形成理论认为,石油是植物被埋在地下,在地壳的高温高压下形成的。但这个理论不能解释一些浅层油田的成因,根据斯特贝尔的研究,粉红粘帚霉或其他微生物很可能在石油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有删改)
下列对“粉红粘帚霉”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是美国科学家发现的一种粉红色的真菌。
B.它主要寄生在心叶船形果木树的树干上。
C.它能产生一些高浓度的碳氢化合物气体。
D.它拥有一种能将纤维素分解成柴油气的酶。

下列不属于斯特罗贝尔实验成果的一项是()

A.粉红粘帚霉能生长在植物纤维素上,并可以进行人工培育。
B.植物原料经粉红粘帚霉发酵后,产生的气体富含8种柴油中的碳氢化合物。
C.与世界各地生产的生物乙醇相比,粉红粘帚霉发酵产生的气体燃料效果更好。
D.利用粉红粘帚霉产生的大量现成的柴油气,可以驱动小型发动机。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粉红粘帚霉之所以产生气体,是为了消灭其他的真菌,以便独享植物枝干的营养。
B.用普通的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很难分解植物中的纤维素,但用粉红粘帚霉可以做到。
C.粉红粘帚霉发酵产生的气体燃料效果好,是因为里面燃烧值很高的辛烷在起作用。
D.如果广泛用粉红粘帚霉发酵植物废料,就可以摆脱植物燃料工厂用粮食作原料的困境。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利用粉红粘帚霉生产柴油气的技术取得突破,植物燃料有可能会取代石油。
B.如果能生产出将纤维素分解成柴油气的酶,就能有效扩大工厂规模,生产更多的柴油气。
C.由于传统石油形成理论不能解释一些浅层油田的成因,因此斯特罗贝尔的研究就有了用武之地。
D.如果粉红粘帚霉在石油的形成中真起了重要作用,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它来寻找石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13题
读柳永
梁衡
  ①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过又很快忘了他。但是近年来这根柳丝却紧紧地系着我,倒不是为了他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也不为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_________”。只为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那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成事的道理。
  ②柳永是福建北部崇安人,我们现在只知道他大约在30岁时便告别家乡,到京城求功名去了。柳永像封建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总是把从政作为人生的第一目标。那时没有像现在这样成就多元化,要成名只有一条路——去当官。柳永先是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转向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里,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
③柳永大约在公元10 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谁知第一次考试就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被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他终日出入歌馆妓楼,交了许多歌妓朋友,许多歌妓因他的词而走红。她们真诚地爱护他,给他吃,给他住,还给他发稿费。你想他一介穷书生流落京城有什么生活来源?只有卖词为生。这种生活的压力,生活的体味,还有皇家的冷淡,倒使他一心去从事民间创作。他是第一个到民间去的词作家。这种扎根坊间的创作生活一直持续了17年,直到他终于在47岁那年才算通过考试,得了一个小官。
④歌馆妓楼是什么地方啊,是提供享乐,制造消沉,拉你堕落,教你挥霍,引人轻浮,教人浪荡的地方。任你有四海之心摩天之志,在这里也要消魂烁骨,化作一团烂泥。但是柳永没有被化掉。他的才华在这里派上了用场。柳永所处的时代正当北宋开国不久,国家统一,天下太平,经济文化正复苏繁荣。京城汴京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新兴市民阶层迅速形成,都市通俗文艺相应发展,而这时柳永出现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的市民文学作家。市井这块沃土堆拥着他,托举着他,他像田禾见了水肥一样拼命地疯长,淋漓酣畅地发挥着自己的才华。
  ⑤柳永于词的贡献是里程碑式的。他在形式上把过去只有几十字的短令发展到百多字的长调。在□□上把词从官词解放出来,大胆引进了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语言,从而开创了市民所歌唱着的自己的词。在□□上他发展了铺叙手法,基本上不用比兴,硬是靠叙述的白描的功夫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他常常只用几个字,就是我们调动全套摄影器材也很难达到这个情景。这种功夫,古今词坛能有几人。
⑥艺术高峰的产生和自然界的名山秀峰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柳永自己也没有想到他身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会占有这样一个重要位置。凡艺术成就都是阴差阳错,各种条件交汇而成一个特殊气候,一粒艺术的种子就在这种气候下自然地生根发芽了。柳永不是想当名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他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从考场落第后走向瓦肆勾栏,但是他身上的文学才华与艺术天赋立即与这里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发生共鸣。他在这里没有堕落,这再次证明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拨着算珠的手。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通通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怎么处理。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干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但是如果当初这一粒籽有灵,让它自选生命的落脚地,它肯定选择山下风和日丽的平原,只是一阵无奈的山风将它带到这里,或者飞鸟将它衔到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绝壁之缝。它哭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一阵悲泣(也许还有如柳永那样的牢骚)之后也就把那岩石拍遍,痛下决心,既活就要活出个样子。它拼命地吸天地之精华,探出枝叶追日,伸着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这时它想到多亏我留在了这里,要是生在山下将平庸一世。
⑦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创造。是携带着母体留下的那一点信息去与外部世界做着最大程度的重新组合,创造一个新的生命。为什么逆境能成大才,就是因为在逆境下你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而顺境下,时时天遂人愿,你心里没有矛盾,没有企盼,没有一个另外的新世界,当然也不会去为之斗争,为之创造,那就只有徒增马齿,虚掷一生了。柳永是经历了宋真宗、仁宗两朝四次大考才中了进士的,这四次共取士916人,其中绝大多数人都顺顺利利地当了官,有的或许还很显赫,但他们早已被历史忘得干干净净,但柳永至今还享此殊荣。
⑧呜呼,人生在世,天地公心。人各其志,人各其才,人各其时,人各其用,无大无小,贵贱无分。只要其心不死,才得其用,时不我失,有功于民,就能名垂后世,就不算虚度生命。这就是为什么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
文章第一段应填入的句子是_________。
文章第一段中“歪打正着”具体指的是_________。
文章第五段的空格处应填入的词语是□□和□□。
对文章第四段划线的句子,下面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划线的句子主要作用是为了引发下文对柳永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的赞赏。
B.划线句以直抒胸臆起笔,抒发了作者对柳永怀才不遇的痛惜和同情。
C.划线句列举了“歌馆妓楼”对人的危害,用以反衬柳永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艺术成就。
D.划线句运用了比喻、对比、对偶等修辞手法,语言质朴自然,感情真挚外露。

文章第六段中写黄山的迎客松,作用是_________
下面各项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从标题“读柳永”中可以推断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介绍柳永的生平事迹和文学创作。
B.作者认为柳永之所以能够取得非凡的艺术成就,主要是因为他人生经历的悲惨坎坷。
C.文章中多处运用对比;如柳永与当时的进士、柳永的文学成就与仕途失意、柳永生前的无人赏识与身后的声名鹊起等。
D.文章呈总分结构,作者在简单介绍柳永生平后,再从他“为官”和“创作”两个方面展示他的人生悲喜剧,最后的总结揭示了柳永成功的根本原因。

E、“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就是人虽然受命运的摆弄,但不要屈从于逆境,要利用环境来施展才华,成就自己。
F、文章写法上集叙述、抒情、议论于一体,叙事简洁,情感充沛,说理深刻。
联系本文或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对梁衡散文结尾的特点作简要分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