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王而成之,商而通之。”并引《周书》的话:“农不出则乏其食,共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剡由林不辟矣。”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 (
)
| A.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 B.重商主义 |
| C.农工商并举 | D.重农抑商 |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资格。当时,他若想获取政治权力,下列哪条途径可行?
| A.参军,争取立下军功 |
| B.收买人心,多拉选票 |
| C.接受教育,提高自身文化素质 |
| D.经商致富 |
周枏的《罗马法原论》中记载,“主人抛弃老病奴隶的,该奴隶即获得自由,禁止任意杀害奴隶”,“奴隶不堪主人虐待的,官厅得强迫主人出卖之,无故杀戮奴隶的,按杀人罪处理”。材料说明罗马法
| A.不再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
| B.蕴含人人平等的法律观念 |
| C.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奴隶的利益 |
| D.注重用法律调整社会经济关系 |
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语”。这一现象是雅典
| A.社会矛盾缓和的反映 | B.政治体制的产物 |
| C.频繁改革的结果 | D.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 |
在我国唐代有分相权以集君权的措施;在古代希腊亚里士多德把政府权力分为讨论、执行、司法三要素;近代史上英国洛克最早提出了立法权和执行权(行政权)的分立,并指出立法权应高于执行权。今中外这些不同的分权理论与实践的相同点是
| A.以上下权力制衡为目的 | B.以提高行政效率为目的 |
| C.为后世不同程度所借鉴 | D.指出未来社会发展方向 |
有学者经研究发现,宋代经常出现县官职位空缺,无人愿意履职的现象,即使在江南富庶之地也同样如此。出现这一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 A.中央集权过度,地方权力衰弱 |
| B.文化教育落后,官僚人才缺乏 |
| C.商品经济发达,弃官从商普遍 |
| D.经济重心南移,文人弃北趋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