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空气中有一横截面为半圆环的均匀透明柱体,其内圆半径为r,外圆半径为R,R = r.现有一束单色光垂直于水平端面A射人透明柱体,只经
过两次全反射就垂直于水平端面B射出.设透明柱体的折射率为n,光在透明柱体内传播的时间为t,若真空中的光速为c,则 ( )
①n可能为 ②n可能为2
③t可能为 ④t可能为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在莱顿瓶放电实验中发现了电磁波.如图所示,莱顿瓶A、B的内、外壁所粘银箔与两根金属棒相连接,分别构成一个矩形线框.当图中莱顿瓶A被充电达一定值后’金属球a、b间会出现火花放电,这时移动连接莱顿瓶B的矩形线框上带有氖管的金属滑杆至某一位置时可使氖管闪光.则()
A.莱顿瓶其实是电容器
B.菜顿瓶A放电时a、b间存在恒定定电场
C.氖管闪光是由于矩形线框中产生了电动势
D.产生的电磁波可能是纵波且频率取决于装置本身
如图所示的电路,水平放置的平行板电容器中有一个带电液滴正好处于静止状态,现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左移动,则()
A.电容器中的电场强度将增大 | B.电容器的电容将减小 |
C.电容器上的电荷量将减少 | D.液滴将向上运动 |
把一个电容器、电流传感器、电阻、电源、单刀双掷开关按图甲所示连接.先使开关S与1端相连,电源向电容器充电;然后把开关S掷向2端,电容器放电.与电流传感器相连接的计算机所记录这一过程中电流随时间变化的I﹣t曲线如图乙所示.下列关于这一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A.在形成电流曲线1的过程中,电容器两极板间电压逐渐减小 |
B.在形成电流曲线2的过程中,电容器的电容逐渐减小 |
C.曲线1与横轴所围面积等于曲线2与横轴所围面积 |
D.S接1端,只要时间足够长,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压就能大于电源电动势E |
连接在电池两极上的平行板电容器,当两极板之间的距离减小时,则()
A.电容器极板的带电量Q变大 | B.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场强度E变大 |
C.电容器两极板的电势差U变大 | D.电容器的电容C不变 |
两个相同的电容器A和B如图连接,它们的极板均水平放置,当它们都带有一定电荷并处于静电平衡时,电容器A中的一带电粒子恰好静止,现将电容器B的两极板沿水平方向移动使两极板错开,移动后两极板仍然处于水平位置,且两极板的间距不变,这时带电粒子的加速度大小为g,忽略电场的边缘效应,则()
A.电容器A的电压增加,带电粒子加速向上运动 |
B.电容器A的带电量增加原来的2倍 |
C.电容器B的正对面积减少到原来的![]() |
D.电容器B间的电场强度保持不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