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 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毫,为留守判官,遂知毫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奇妙
B.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延缓
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惩罚
D.以章献起于寒微出身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 ②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
B.①发兵捕之,久不得 ②周怀政之诛,帝怒甚
C.①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②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
D.①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②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

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
①迪深厚有器局                     ②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③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         ④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⑤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           ⑥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

A.②③⑥ B.②③④ C.①②⑥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赵)普独相凡十年,刚毅果断,以天下事为己任。尝欲除某人为某官,帝不用;明日,复奏之,又不用;明日,更奏之。帝怒,裂其奏投诸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复奏如初。帝悟,卒可其奏,后果以称职闻。又有立功当迁官者,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请与之,帝怒曰:“朕不与迁官,将奈何? ”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 ”帝弗听,起,普随之。帝入宫,普立于宫门,良久不去,帝竟从其请。
(l)帝怒,裂其奏投诸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复奏如初(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程信,字彦实,其先休宁人,洪武中戍河间,因家焉。信举正统七年进士,授吏科给事中。也先犯京师,信督军守西城。都督孙镗击也先失利,欲入城,信不纳,督军从城上发箭炮助之。镗战益力,也先遂却。景泰元年,请振畿辅饥民,复河间学官、生徒因用兵罢遣者,皆报可。明年二月,出为山东右参政,督饷辽东。巡抚寇深奏盗粮一石以上者死,又置新斛视旧加大,属信钩考。信立碎之,曰:“奈何纳人于死!”深由是不悦信。天顺元年,擢太仆卿。京卫马旧多耗,信定期征之。三营大将言太仆苛急,请改隶兵部。信言:“高皇帝令太仆马数,勿使人知。若隶兵部,马登耗,太仆不得闻。脱有警,马不给,谁任其咎?”帝是之,乃隶太仆如故。明年,改左佥都御史,巡抚辽东。都指挥夏霖恣不法,佥事胡鼎发其四十罪,信以闻,下霖锦衣狱。门达言信不当代奏,时寇深方掌都察院,以前郤劾信。征下诏狱,降南京太仆少卿。母忧归。成化元年,起兵部,寻转左侍郎。四川戎县山都掌蛮数叛,陷合江等九县。廷议发大军讨之。以襄城伯李瑾充总兵官,进信尚书,提督军务。至永宁,分道进。信与瑾居中节制。转战六日,破寨七百五十余。前后斩首四千五百有奇,俘获无算。录功,进兼大理寺卿,与白圭同莅兵部。信欲有为,而阻于圭,数称疾。改南京兵部,参赞机务。明年致仕,逾年卒。谥襄毅。
信征南蛮时,制许便宜从事。迄班师,未尝擅赏戮一人。曰:“刑赏,人主大柄也,不得已而假之人。幸而事集,辄自专,非人臣所宜。”在南京,守备臣欲预钱谷讼狱事,信曰:“守备重臣,所以谨非常也。若此,乃有司职耳。”论者韪之。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洪武中戍河间,因家焉家:安家
B.又置新斛视旧加大视:比照。
C.起兵部,寻转左侍郎寻:不久
D.论者韪之韪:正确。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信以闻,下霖锦衣狱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B.信欲有为,而阻于圭君幸于赵王
C.不得已而假之人夫晋,何厌之有
D.若此,乃有司职耳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程信为官正直的一组是()
①信不纳,督军从城上发箭炮助之②信立碎之,曰:“奈何纳人于死!”
③帝是之,乃隶太仆如故④信以闻,下霖锦衣狱
⑤信欲有为,而阻于圭,数称疾⑥迄班师,未尝擅赏戮一人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①②⑤ D.②④⑥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顺元年,擢太仆卿。京卫马旧多耗,信定期征之。
(2)脱有警,马不给,谁任其咎?
(3)守备重臣,所以谨非常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吴明彻,字通昭,秦郡人也。明彻幼孤,性至孝,年十四,感坟茔未备,家贫无以取给,乃勤力耕种。时天下亢旱,苗稼焦枯,明彻哀愤,每之田中,号泣,仰天自诉。秋而大获,足充葬用。及侯景寇京师,天下大乱,明彻有粟麦三千余斛,而邻里饥馁,乃白诸兄曰:“当今草窃,人不图久,奈何有此而不与乡家共之?”于是计口平分,同其丰俭,群盗闻而避焉,赖以存者甚众。
及高祖镇京口,深相要结。明彻乃诣高祖,高祖为之降阶,执手即席,与论当世之务。明彻亦微涉书史经传,颇以英雄自许,高祖深奇之。
太建四年,征为侍中、镇前将军,会朝议北伐,公卿互有异同,明彻决策请行。总统众军十三余万,发自京师,进逼寿阳,齐遣大将军皮景和率兵数十万来援,去寿阳三十里,顿军不进。诸将成曰:“坚城未拔,大援在近,不审明公计将安出?”明彻曰:“兵贵在速,而彼结营不进,自挫其锋,吾知其不敢战明矣。”于是躬擐甲胄,四面疾攻,城中震恐,一鼓而克,景和惶惧遁走,尽收其驼马辎重。
会周氏灭齐,九年,诏明彻进军北伐,明彻军至吕梁,周徐州总管梁士彦率众拒战,明彻频破之,因退兵守城,不复敢出。周遣上大将军王轨将兵救之。诸将闻之,甚惶恐,议欲拔军。适会明彻苦背疾甚笃,知事不济,遂从之,及至清口,众军皆溃,明彻穷蹙,乃就执。寻以忧愤遘疾,卒于长安,时年六十七。(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三》)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感坟茔未备,家贫无以取给给:衣食充足,丰裕
B.及侯景寇京师,天下大乱寇:侵扰,劫掠。
C.颇以英雄自许,高祖深奇之许:夸耀,自夸
D.适会明彻苦背疾甚笃笃:忠厚.诚实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每之田中,号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高祖为之降阶,执手即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C.群盗闻而避焉纤歌凝而白云遏
D.因退兵守城,不复敢出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吴明彻英雄本色的一项是()
①每之田中,号泣,仰天自诉②公卿互有异同,明彻决策请行③计口平分,同其丰俭④躬擐甲胄,四面疾攻⑤兵贵在速,……吾知其不敢战明矣⑥知事不济,遂从之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②⑤⑥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当今草窃,人不图久,奈何有此而不与乡家共之?

(2)诸将咸曰:“坚城未拔,大援在近,不审明公计将安出?”

(3)明彻穷蹙,乃就执。寻以忧愤遘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窦参,字时中,工部尚书诞之玄孙。参习法令,通政术,性矜严,强直而果断。少以门廕,累官至万年尉。时同僚有直官曹者,将夕,闻亲疾,请参代之。会狱囚亡走,京兆尹按直簿,将奏,参遽请曰:“彼以不及状谒,参实代之,宜当罪。”坐贬江夏尉,人多义之。
累迁奉先尉。县人曹芬名隶北军芬素凶暴因醉殴其女弟其父救之不得遂投井死。参捕理芬兄弟当死,众官皆请俟免丧,参曰:“子因父生,父由子死,若以丧延罪,是杀父不坐也。”皆正其罪而杖杀之,一县畏伏。转大理司直。按狱江淮,次扬州,节度使陈少游骄蹇,不郊迎,令军吏传问,参正辞让之,少游悔惧,促诣参,参不俟济江。时婺州刺史邓珽坐赃八千贯,珽与执政有旧,以会赦,欲免赃。诏百僚于尚书省杂议,多希执政意,参独坚执正之于法,竟征赃。明年,除监察御史,奉使按湖南判官马彝狱。时彝举属令赃罪至千贯,为得罪者之子因权幸诬奏彝,参竟白彝无罪。彝实能吏,后累佐曹王皋,以正直强干闻。
无几,迁御史中丞,不避权贵,理狱以严称。数蒙召见,论天下事,又与执政多异同,上深器之,或参决大政。时宰颇忌之,多所排抑,亦无以伤参。然多率情坏法,甚为有识所嗤。时神策将军孟华有战功,为大将军所诬奏,称华谋反,当死,无以自白,参悉理出之。
参无学术,但多引用亲党,使居要职,以为耳目,四方籓帅,皆畏惧之。李纳既惮参,馈遗毕至,外示敬参,实阴间之。上所亲信,多非毁参。参任情好恶,恃权贪利,不知纪极,终以此败。贬参郴州别驾,贞元八年四月也。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八十六》)
注:①执政:掌管政事的大臣。 ②希:迎合。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参习法令,通政术习:熟悉
B.按狱江淮,次扬州次:停留
C.时彝举属令赃罪至千贯举:检举
D.外示敬参,实阴间之阴:阴谋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强直而果断皆正其罪而杖杀之
B.彼以不及状谒以会赦,欲免赃
C.甚为有识所嗤上所亲信
D.子因父生为得罪者之子因权幸诬奏彝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县人曹芬/名隶北军/芬素凶暴/因醉殴其女弟/其父救之/不得遂/投井死
B.县人曹芬/名隶北军/芬素凶暴/因醉殴其女/弟其父救之/不得遂/投井死
C.县人曹芬/名隶北军/芬素凶暴/因醉殴其女弟/其父救之不得/遂投井死
D.县人曹芬/名隶北军/芬素凶暴/因醉殴其女/弟其父救之不得/遂投井死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窦参担任万年尉时应同僚的请求代替他值班,恰逢夜里狱囚逃走了,京兆尹追究责任时,他主动承担罪罚。
B.在审理曹芬案时,尽管众官都请求免除曹芬兄弟的死罪,但窦参不为所动,坚持依法杖杀了他们。
C.窦参担任御史中丞时,不避权贵,审理案件以严厉著称,但也有依循个人感情破坏法规的缺点,被有见识的人讥笑。
D.窦参因自己任情好恶,恃权贪利,不知限度,加上皇上亲信的指责诋毁,被贬为郴州别驾。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参正辞让之,少游悔惧,促诣参,参不俟济江。
②数蒙召见,论天下事,又与执政多异同,上深器之。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窦参“不避权贵”,严正执法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颜之仪,字子升,琅邪临沂人也,晋侍中含九世孙。祖见远,齐御史治书。正色立朝,有当官之称。及梁武帝执政,遂以疾辞。寻而齐和帝暴崩,见远恸哭而绝。梁武帝深恨之,谓朝臣曰:“我自应天从人,何预天下人事,而颜见远乃至于此。”当时嘉其忠烈,咸称叹之。
之仪幼颖悟,三岁能读《孝经》。及长,博涉群书,好为词赋。尝献《神州颂》,辞致雅赡。梁元帝手敕报曰:“枚乘二叶,俱得游梁;应贞两世,并称文学。我求才子,鲠慰良深。”
江陵平,之仪随例迁长安。世宗以为麟趾学士,稍迁司书上士。高祖初建储宫,盛选师傅,以之仪为侍读。太子后征吐谷浑,栽军有过行,郑译等并以不能匡弼坐谴,唯之仪以累谏获赏。即拜小宫尹,封平阳县男,邑二百户。宣帝即位,迁上仪同大将军、御正中大夫,进爵为公,增邑一千户。帝后刑政乖僻,昏纵日甚,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深为帝所忌。然以恩旧,每优容之。及帝杀王轨之仪固谏帝怒欲并致之于法后以其谅直无私乃舍之。
宣帝崩,刘昉、郑译等矫遗诏,以隋文帝为丞相,辅少主。之仪知非帝旨,拒而弗从。昉等草诏署讫,逼之仪连署。之仪厉声谓昉等曰:“主上升遐,嗣子冲幼,阿衡之任,宜在宗英。方今贤戚之内,赵王最长,以亲以德,合膺重寄。公等备受朝恩,当思尽忠报国,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之仪有死而已,不能诬罔先帝。”于是昉等知不可屈,乃代之仪署而行之。隋文帝后索符玺,之仪又正色曰:“此天子之物,自有主者,宰相何故索之?”于是隋文帝大怒,命引出,将戮之,然以其民之望也,乃止。出为西疆郡守。
隋文帝践极,诏征还京师,进爵新野郡公。开皇五年,拜集州刺史。在州清静,夷夏悦之。十年正月,之仪随例入朝。隋文帝望而识之,命引至御坐,谓之曰:“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古人所难,何以加卿。”乃赐钱十万、米一百石。十一年冬,卒,年六十九。有文集十卷行于世。
(《周书》列传第三十二)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武帝深恨之恨:嫉妒
B.然以恩旧,每优容之优容:宽容
C.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假:授,给予
D.命引出,将戮之引: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颜见远乃至于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世宗以为麟趾学士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之仪知非帝旨,拒而弗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乃代之仪署而行之悟已往之不谏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之仪幼年颖悟,长大后,喜欢写词赋,曾经给梁元帝进献了一篇《神州颂》,文辞典雅富丽,梁元帝亲自回书称赞他的才能。
B.颜之仪曾被选为太子侍读,可后来太子征讨吐谷浑时,在军中有不轨行为,其他人都因不能纠正辅助而受到责罚,只有颜之仪因为屡次劝谏而获赏。
C.宣帝去世后,刘昉、郑译等人伪造遗诏,让隋文帝接替宣帝做皇帝,颜之仪知道不是宣帝的旨意,拒绝相从。
D.隋文帝做了皇帝后,将他征回京师,加封了他爵位,认为颜之仪是一位能“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人。

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及帝杀王轨之仪固谏帝怒欲并致之于法后以其谅直无私乃舍之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
(2)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古人所难,何以加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照玄上人诗集序
刘基
予初来杭时,求士于郑希道先生。先生为余言,照玄上人之为诗,雄俊峭拔,近世之以能诗名者,莫之先也。余素知郑君善鉴而言不过,心常怀之。及访于杭人,无能言上人之能诗者,心窃怪之。及余徙居白塔之下,而上人乃住持万松岭之寿宁寺,于是始得遍观其所为诗。盖浩如奔涛,森如武库①,峭如苍松之栖县崖,凛乎其不可攀也。而忧世感时之情,则每见于言外。呜呼!是宜不以诗闻于杭之人矣!
夫诗何为而作哉?情发于中而形于言,《国风》、二《雅》列于六经,美刺风戒,莫不有裨于世教。是故先王以之验风俗、察治忽,以达穷而在下者之情,词章云乎哉!后世太师职废②,于是夸毗戚施之徒③,悉以诗将其谀,故溢美多,而风刺少。流而至于宋,于是诽谤之狱兴焉,然后风雅之道扫地而无遗矣。今天下不闻有禁言之律,而目见耳闻之习未变,故为诗者莫不以哦风月、弄花鸟为能事,取则于达官贵人,而不师古,定轻重于众人,而不辨其为玉为石。惛惛怓怓④,此倡彼和,更相朋附,转相诋訾⑤,而诗之道无有能知者矣。然则上人之不以诗称于今之人,不亦宜哉!
呜呼有伯乐而后识马有匠石而后识自古以及于今伯乐几人匠石几人耶抱奇材而不遇以泯死者不少矣。予既重上人之诗,而又悲夫人之不知郑先生之为伯乐、匠石也,故为序其端焉。
【注解】①武库:储藏武器的仓库。此喻其诗歌之富于才识,于各体制无所不能。②太师职废:指停止采诗。③夸毗:谄媚,卑屈。意谓或以大言夸之,或以谀言阿附之。戚施:驼背,腰直不起来的人,以喻谄谀献媚之人。④惛惛怓怓:喧扰争吵。⑤诋訾(zi):诽谤非议。⑥梧,梧桐。槚,即楸树。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素知郑君善鉴而言不过过:过分
B.峭如苍松之栖县崖县:同“悬”
C.悉以诗将其谀将:助长
D.于是诽谤之狱兴焉狱:监狱

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无能言上人之能诗者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是宜不以诗闻于杭之人矣!不赂者以赂者丧
C.莫不有裨于世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D.取则于达官贵人,而不师古,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写出了杭州诗坛一个怪现象:照玄上人之诗情辞并茂,“忧世感时”之情常溢于言表,却受到杭州人的冷落,而不为人知。
B.作者认为诗歌从宋代开始溢美多,讽谏少,形成了吟风弄月、取媚达官贵人,更相朋附、不问诗歌好坏的诗风。
C.作者把诗序的写作与对当时诗坛的尖锐批评巧妙地结合起来,因而自然激发了读者要读一读本诗集的兴趣。
D.全篇行文流畅,夹叙夹议,引人人胜,在针砭时下诗风格调低下的同时,赞颂了照玄上人高尚的诗品,同时也凸现出照玄上人卓荦不群、刚正不阿的人品和节操。。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
呜 呼 有 伯 乐 而 后 识 马 有 匠 石 而 后 识 梧 横 自 古 以 及 于 今 伯 乐几 人 匠 石 几 人 耶 抱 奇 材 而 不 遇 以 泯 死 者 不 少 矣。
把文言文阅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近世之以能诗名者,莫之先也。
⑵然则上人之不以诗称于今之人,不亦宜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