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实践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就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列宁号召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是
| A.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
| C.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 D.成立人民委员会 |
有人指出: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起点,也是屈辱历史的终结点。能反映这种观点的两个历史事件是
①虎门销烟②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③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④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在一张标注为“大日本陆军总部绘制”的中国湖南某地的地图上,比例尺是五万分之一。每一座山丘、每一个村庄、每一条小路、每一片树林都在图上画得清清楚楚。图上标示日期为“昭和三年”,也就是公历1928年。这说明
| A.日本人对中国民众的生活很感兴趣 | B.日本人想对中国地理开展学术研究 |
| C.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 D.日本陆军总部帮助中国勘测地理 |
一位美国记者曾感叹:“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这次“伟大传奇”指的是
| A.井冈山会师 | B.秋收起义 | C.第三次反“围剿” | D.长征 |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毛泽东这首词反映的著名历史事件是
| A.北伐战争 | B.南昌起义 | C.秋收起义 | D.红军长征 |
“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这是董必武同志于20世纪60年代写的一首诗。诗中“四十年前会上逢的“会”是指
| A.中共一大 | B.中共二大 | C.八七会议 | D.遵义会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