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曲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
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 B.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 |
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 | D.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刚被赐进士出身的康有为,痛斥科举使国人闭塞愚盲。过去闭关自守,愚弄国之百姓,尚可天下太平;如今海道大开,万国交通,竞逐富强,生死存亡之时,再以科举闭塞民智、窒息人才,亡国灭种,则指日可待。科举积陋已久,变科举、倡新学、开民智、求人才,在当时已有共识。庚子之乱后,清廷变法新政,封疆大吏张之洞等要求变通科举。终于到光绪三十一年,由直隶总督袁世凯主稿,请立废科举。待最后一根稻草压断了骆驼的脊背后,皇上只得诏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1905年废除科举,科场改做学堂,各地新学堂数以每年一万所左右的速度增加。到辛亥革命前,全国已有六万多所新式学堂,学生数将近两百万。新学堂培养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他们接受启蒙思想,崇尚科学民主,掌握了现代知识与思维方法。新式文人学习各种现代科学知识与技术,接受科学进步、民主自由新思想。这些思想无不冲击着传统儒家的观念与价值。但科举制度废除后,传统文人感到无所适从,废除科举与传统文人的失落,使儒家主体的传统文化失去其制度与个人的保证,最终导致传统文化的危机。
——摘编自周宁 《蓦然回首:废除科举百年祭》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末废除科举制度进行评价。
“美国的政治精英始终将美国妆扮成“世界各国的民主自由楷模”,是“世界新秩序的领导者”。正如戴维·兰普顿所说的,“美国人最支持这样的外交政策,实施这一政策能令人信服地既服务于美国的利益又能服务于美国的理想”。美国政治精英们构筑的理想从本质上反映了美国
A.维护和推进美国利益价值观 | B.干预他国内政追求单极霸权 |
C.终结全球范围内的极权制度 | D.为世界确定民主与人权标准 |
下面1960年—1975年苏联运输干线增长情况数据反映了
时间 |
社会总产值 每增长 |
运输干线长度增长率 |
运载量 每增长 |
运输干线长度 增长率 |
1960年—1970年 |
1% |
0.8% |
1% |
0.85% |
1971年—1975年 |
1% |
0.79% |
1% |
0.66% |
A.运输业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B.运输干线长度呈减少趋势
C.农重轻各产业发展不平衡 D.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微弱
随着妇女更多的参与工业化生产,至19世纪70年代,英国已经有503000名妇女符合地方选举的资格条件,并且已有妇女开始当选市长之职了。到1890年英国共有100名妇女在竞选学校委员会中获胜。1895年有近839名妇女当选为济贫法委员会委员。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妇女经济上获得独立 |
B.工业领域走入近代化 |
C.民主法制意识的健全 |
D.广大妇女的不懈斗争 |
路德认为,“上帝是全能的,但是,信者就是上帝”。“上帝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使他的意念服从于我们的意志。”上述观点
A.培育了精神生活中的个人自由倾向 |
B.树立起了躬行勤俭的个人神职观念 |
C.以人的无上价值否定了上帝的存在 |
D.强调依赖上帝获得救赎的信仰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