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综观其顺应时代潮流的做法有 ( )
①建立同盟会 ②提出三民主义
③接受共产国际帮助 ④推动国共第一次合作
|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古希腊进入文明社会之初,同很多国家一样实行 ( )
| A.君主制 | B.贵族制 | C.寡头制 | D.民主制 |
明清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 )
| 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 B.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
| 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 D.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其侍从顾问;康熙帝设南书房(后来发展为军机处),挑选翰林院学士任职。从中可以看出 ( )
| A.明清饱学之士享有政治特权 | B.明太祖和康熙帝处于危机境地 |
| C.明清皇帝推行重视文人的政策 | D.两者都是强化专制皇权的产物 |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这表明他 ( )
|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
|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 D.君主不应实行专制统治 |
从秦汉到明清中央机构的变化反映了( )
| A.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消除 | B.地方机构权力的加强 |
| C.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 D.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弥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