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针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党中央、国务院适时调整宏观调控的方向和重点。从“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到“保持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再到当前为应对金融风险,防止经济衰退而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扩大内需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些政策的调整都传递出中央稳定经济、保持增长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1)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宏观调控政策调整的合理性。(10分)
(2)请运用与财政的相关知识,为我国扩大内需,稳定经济,保持增长出谋划策。(12分)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目前中国与创新型国家在科技诸方面的比较

材料二“世界200多年的工业化历程,仅使不到10亿人口的发达国家实现了现代化,但资源和生态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再也不能延续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我们要依靠科学技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 让中国这块美丽古老的土地,成为炎黄子孙世代繁衍生息的绿洲和乐园!”—— 温家宝《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运用经济生活知识,从政府角度提出解决这些问题可采取的措施。
(2)结合材料二,从唯物论角度说明国家提出“要依靠科学技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理由。
材料三从新中国成立起,我国的科技事业就开始奠基,并和共和国一起发展、腾飞。6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把科技摆在重要战略地位。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科教兴国”到“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独立自主地建立起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科技发展道路。
(3)从政治生活角度说明党和政府重视科技发展的重要意义。

材料一:有人认为,没有一个国家不是在战争中崛起的,没有一个国家的崛起不是用战争树立起自己的规范和道德观念的。美国之所以能够成为20世纪的强国霸主,并不是因为它的民主和自由,而是以它的工业制造能力领导了一场代表世界大多数人利益的战争并且取得胜利。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符合本国利益的国际体系,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的建立。
材料二:胡锦涛在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的讲话中说,“我们将坚定不移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推动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要为维护世界和平再立新功”、“坚定不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继续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胡锦涛讲话中八次提到“和平”意义深远。
(1)结合两则材料,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中国为什么要而且能够走和平发展道路。
⑵依据我国的外交政策,联系实际,请你谈谈我国应该怎样走和平发展道路?

材料一:2009年9月26日新华社受权播发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全文近6000字,分为“加快文化产业振兴的重要性紧迫性”“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和“保障条件”等五部分。
材料二:《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指出我国振兴文化产业的基本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坚持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积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坚持内外并举,积极开拓国内国际文化市场,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1)阅读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我国“加快文化产业振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结合材料二,请从经济生活角度为振兴我国的文化产业提出几点建议。

今年秋季开学后,某校开展了“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高三某班同学积极响应,组织了一次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综合探究活动,请你也参与其中。
甲同学说说:“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我认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现阶段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把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1)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知识,为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乙同学指出,加强民族团结,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不仅是党和政府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2)请你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乙同学观点的正确性。
丙同学指出,做好民族团结工作,要发挥教育的力量。比如,这次中宣部、教育部、国家民委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
(3)请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做好民族团结工作为什么要发挥教育的力量。

材料: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专家指出:鼓励财产性收入目的是使中等收入者占多数,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这次提出的是“使更多的群众拥有”,它从属于发展成果群众分享的理念。这一理念不仅是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乃至经济体制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志,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运用哲学常识知识,分析为什么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