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湿地生态恢复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工程采用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 |
B.要建立缓冲带,以尽量减少人类的干扰 |
C.湿地的恢复,只注意退耕还湿地或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可以 |
D.湿地的恢复除利用生物工程手段外,还要依靠自然演替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 |
下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A、B、C、D、E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B.当①受刺激时,该处的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C.③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D.若从①处剪断神经纤维,刺激②处效应器仍能产生反应
在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反射弧分析的实验中,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观察双侧后肢对刺激的收缩反应,结果如下表:
刺激部位 |
反应 |
|||
破 坏 前 |
破 坏 后 |
|||
左后肢 |
左后肢收缩 |
右后肢收缩 |
左后肢不收缩 |
右后肢不收缩 |
右后肢 |
左后肢收缩 |
右后肢收缩 |
左后肢不收缩 |
右后肢收缩 |
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的被破坏部分可能是()
A.感受器 | B.感受器和传入神经 |
C.传入神经和效应器 | D.效应器 |
下图示意一个反射弧的结构。就此图分析下面的说法不正确的 ()
A.直接刺激肌肉可以引起其兴奋收缩,但不能在g、f、 e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
B.刺激皮肤引起肌肉收缩时,可在e、f、g 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
C.若g以下处受损,针刺皮肤能够在f处检 测到膜电位变化 |
D.若f处受损,针刺皮肤能在肌肉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
"小儿麻痹症"是由于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而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所以严重的小儿麻痹症患者会表现出下肢()
A.能运动,对刺激有感觉 | B.运动障碍,对刺激有感觉 |
C.能运动,对刺激无感觉 | D.运动障碍,对刺激无感觉 |
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是()
A.完成反射活动所用的时间决定于反射弧的长度
B.反射活动的完成不需通过反射弧来完成
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
D.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