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材料中提到的“统一的中国诞生”具体是指
|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 B.蒋介石获释并宣布实行全民抗战 |
| C.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 |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
“一份材料出一份货,十份材料出十份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这话听来好像很对,没有材料你出什么货?没有史料你写什么历史?但深入追寻一下,也是有问题的。……所以,不是一份材料出一份货,而是同一分材料在不同人的脑袋里,在不同时代的人的脑袋里可以出好多份货。对这段话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史料是历史学的重要基础 |
| B.史料解读当遵循逻辑性 |
| C.史料蕴含信息有多寡之分 |
| D.史料解读具有主观差异 |
1930年6月,中共党内有人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一文中写到:“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致他的最后的死命。”这表明当时()
| A.中共尚未找到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
| B.他基本认清了中国的国情 |
| C.他看到到工农力量的伟大 |
| D.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
中国近代某革命政府下达部队动员令,宣布其军事战略为:“先定三湘,规复武汉,进而与我友军会师,以期统一中国,复兴民族。”依据该战略展开的军事行动()
| A.推动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
| B.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 |
| C.促使工农革命的重心转移到北方 |
| D.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
1924年,教育社会学家陈启天在《国家主义与国民教育的改造》一文中说:“自从五四运动以来一切教育的材料均起了一个大大的改变:人人以为有国家色彩的教材太狭隘,不如采用含有世界色彩的教材;记述战事的教材太残酷,不如采用歌颂和平的教材较合人道;培养爱国思想的教材太危险,不如培养文化的教材可赞赏。”从材料可以得出()
| A.五四运动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观念 |
| B.军阀政府试图通过教材控制青年人的思想 |
| C.巴黎和会淡化了国人的世界意识 |
| D.民国时期的文化教育具有半殖民地色彩 |
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
| A.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余地 |
| B.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 |
| C.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 |
| D.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