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是《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入中国后,国人在某一茶馆中的言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A.日本要这么多赔款,中国砸锅卖铁也不够给 |
B.日本人比英国人的胃口还大,这条约比《南京条约》厉害多了 |
C.日本人要在中国开厂,我们这些办厂的人日子更难过了 |
D.听说有的青年去了日本,研究日本强大的原因,还成立了同盟会 |
"梭伦促进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妥协。"如,梭伦改革虽对土地数量有所限制,但却没有像平民所希望的那样剥夺贵族的土地。下列各项,能够正确反映上述观点且符合史实的是
A. | 既废除了平民债务又未归还平民原有土地 |
B. | 既禁止了人身抵押又未规定个人土地限额 |
C. | 既解放了债务奴隶又保留了旧的社会等级 |
D. | 既照顾了平民利益又维护了贵族部分特权 |
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
A. |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 B. | "一五"计划时期 |
C. | "大跃进"时期 | D. |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
1940年12月23日,重庆《大公报》报道:"中央大学艺术科教授张书旂为庆祝美国罗斯福总统第三届联任大典……特制《百鸽图》一巨幅(相赠),甚为精致,蒙委员长赞许,亲题'信义和平'四字,以颜其额。"此图赠与美方的深层用意应该是
A. | 争取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 B. | 对美国珍珠港遭到袭击表示慰问 |
C. | 庆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 D. | 感谢美国在开罗会议上支持中国 |
《清史稿》记载:"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湔(洗)国耻。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此处评价的这位皇帝是
A. | 康熙帝 | B. | 乾隆帝 |
C. | 光绪帝 | D. | 宣统帝 |
从1876年中英协商《烟台条约》的具体条款开始,英国就要求重庆立即对外通商,力图打开中国西部腹地的市场。中方谈判首脑李鸿章转弯抹角地回应:"轮船未抵重庆以前,英国商民不得在彼居住,开设行栈。"李鸿章此话的主要意图是
A. | 利用英国开通川江航运 |
B. | 变相地接受英国商民到重庆居住通商 |
C. | 借助英国开发西部市场 |
D. | 以轮船通航为条件拖延重庆对外通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