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史学界普遍认为武汉、广州失守之后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之前为战略防御阶段。下列战役发生于战略防御阶段的是
①太原会战 ②百团大战 ③徐州会战 ④枣宜会战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2007年9月27日,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首度正式对公众殿出由中、俄、蒙三国学者共同发现的中共一大“第15人”——共产国际代表尼克尔斯基的照片与真实生平资料。这一珍贵历史资料最能说明()
A.俄国给中国革命送来马克思主义 |
B.中共的诞生得到了共产国际帮助 |
C.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以俄为师” |
D.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紧密结合 |
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孔改制”,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因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 | B.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涌入中国 |
C.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 D.知识分子思想逐渐激进 |
陈独秀号称是“文化伟人”、“政治名人”,对近代中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作为“文化伟人”,他的主要历史功绩是()
①创办《新青年》,掀起新文化运动②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最主要的领导人之一③首先高举社会主义大旗,为运动指明方向④是文学革命的主要发起人之一
A.①②③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④ |
19世纪中后期,俄国、日本、中国先后进行了近代化改革的实践。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俄国解放农奴后,民众向沙皇欢呼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某一场景(举行交响音乐会)
材料三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表示变法决心。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请回答:
(1)你认为材料一反映的情形是否真实?请简要说明理由。
(2)材料二的场景反映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哪一方面的改革措施?这一措施的实行起到什么作用?
(3)概括指出材料三中光绪帝的主要观点。
(4)材料三与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改革有哪些共同特点?
(5)中国的改革最终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请指出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
“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
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配)之弊。”这段话反映了()
①变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弊端②官吏对各郡定额、强制分配③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④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