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16—18题。
文学人类学:一门学科,还是一种方法(节选)
傅道彬
我们所说的文学人类学,究竟是一种批评方法,还是一个新的学科?如果它是一个新的学科,它到底是属于文学还是属于人类学?假如我们把文学人类学看成是文学和人类学派生出来的新学科的话。那么这样的划分尽可以不断地延伸下去,比如哲学人类学,历史人类学、民俗人类学、艺术人类学等等,一门学科真到了无所不包的程度,那么它的存在价值也就值得怀疑了。其实大家说得很热闹的艺术人类学,结构人类学,进化人类学、历史人类学、哲学人类学……说到底它们还都没跳出人类学的范畴,人类学提供给其他学科的只能是一种新的批评方法,而不是重新组合成一门新的学科。因此所谓文学人类学准确地说应是“人类学的文学”,也就是说对于文学而言,人类学是文学研究的新的批评方法,新的文化目光。
作为一种批评方法,人类学的精神实质是博大的世界目光,是科学的论证方法。人类学的目光要求跳出狭隘的地域限制,以一种俯仰天地融汇中西贯通古今的宏阔视野审视文学审视艺术,它对艺术的审视角度是人类的世界的,这就跳出了中国几千年来学术的偏狭。因为20世纪以前的中国文学研究始终未能摆脱经学的束缚,狭陋的视野使研究者不仅对世界知之甚少,即使是周边的少数民族也置若罔闻。而文学人类学带来的是世界的目光,这种深刻的世界目光具有重要意义。
从发源上看,人类学的发展是以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等现代学术的兴起为基础的,因此它代表了先进的现代科学证明手段。中国古代的文学研究往往是经验的和感悟式的:有限的证明手段也只能是从文献到文献,就经典论经典。考古学的发展,尤其是殷墟的发现拉开了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序幕,由此确立了科学的证明方法,这就是王国维著名的“二重证据法”一一“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材料之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文学研究也因此跳出故纸堆而走向广阔的田野,走向鲜活的生活,文学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一向被视为文不雅训的神话传说及宗教民俗都成为文学研究的重要材料。
但必须指出,方法不是万能的,任何方法都有其局限性。人类学讲求贯通,但贯通的学术原则必须以博通的知识结构为基础,没有博通的知识而又强作解人,势必变成一堆杂乱材料的堆积,人类学联系的原则结果就变成了相似性的附会。
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另一个问题。是对文学审美性艺术性的忽略。文学是“有意味的形式”,说破意味是必要的,但决不舱因此忽视艺术形式的批评。多年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往形式里放置意味——经学的、社会学的,直至宗教学神话学的。人们之所以忽略艺术忽略形式,是因为真正的艺术批评真正的形式批评是艰难的,而愈是如此,我们愈是呼唤文学人类学的研究应提倡返归文学返归形式。
.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顼是  (  )(3分)

A.什么是文学人类学?作者认为文学人类学应该是文学和人类学派生出来的新学科,准确地说,应是“人类学的文学”。
B.“深刻的世界目光”指跳出地域限制,以一种俯仰天地融汇中西贯通古今的宏阔视野来审视文学和艺术。
C.“先进的现代科学证明手段”指中国的古代文学研究,由从文献与经典中获得材料转变为从考古学神话传说及宗教民俗等方面获得材料。
D.中国几千年来文学研究者的偏狭就是不懂得“文学是有意味的形式”,忽视艺术形式的批评。

.文中说“对于文学而言,人类学是文学研究的新的批评方法,新的文化目光”,根据文意说说“新”在哪里?  (6分)
                                                                                                                  
 
                                                         
.作者认为文学人类学研究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6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4题。
“恐怖主义”一词源于法语。它是18世纪90年代新创造的一个词汇,但很快就被英国借用,以说明法国大革命时期政府所采取的系统化威慑政策。接下来,这个词又被转换成为意指通过运用恐怖或强硬的恐吓手段攻击他人的任何政策。
在过去30年中,美国官方文件“对该定义采取了回避态度……它之所以未对恐怖主义作出界定,是因为定义涉及到分析、理解以及坚持某些一致性标准”。有些事情不便多说:是美国及其盟友制造了本·拉登的网络,并将其用于游击战争(包括恐怖主义:——因此,要是没有那些应当承担道义和物质责任的国家的玩世不恭。这个网络根本不可能存在
以色列作家亚维内里提出了一个半讽刺性的定义:“自由战士和恐怖主义者之间的不同在于,自由战士站在我们这边,而恐怖主义者站在另一边。”这种类型的定义不难归纳,因为它建立在一个简化的观点之上, “我说恐怖主义是什么。恐怖主义就是什么”。在一个或几个可见的真正恐怖袭击事件的基础上,恐怖主义可能轻率地被加以复制。对世贸中心双塔的袭击就是这种情况。那么,恐怖主义者则是“那些采取了我所指出的行动的人”。
然而,通过法令或随意指定的方式来界定恐怖主义,违反了根本的推理、论证规则,以致最终面临严重缺陷。但美国政府的官方言论却将其定位于“恐怖主义”。我想其原因在于, “主义”无疑是外来的、意识形态的和非美国的。即使在对平民进行政治屠杀的意义上,“恐怖”事实上也是一个针对外来者的英语舶来语。无论如何。这种恐怖主义是指一种先验的、邪恶的特性,而不是指某一人群。因此。恐怖主义者不是那些由于某某原因而持有某某观点的人,而是本应该具有明确主张的入。更确切地说,“恐怖主义者”是参与邪恶的“恐怖主义”图腾崇拜的人。我赞成美国著名专栏作家米切尔·金斯利的观点,即布什政府的“反恐战争”口号在政治上明显有利于把美国或其他国家的人民集结起来,以至于任何武装行动都可能被宣布为反恐怖主义的。目标的未确定性以及邪恶的无处不在,意味着武装行动可以随意蔓延到任何国家或集团。行动的根据主要不是法律,而是假借万能上帝的口谕。这样,美国政府对谁是恐怖主义者作出了实用主义的界定。以决定其帮助或攻击的对象。
下列对“恐怖主义”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恐怖主义应指一种具有先验的、邪恶的图腾崇拜的人。
B.恐怖主义应指~个或几个可见的真正恐怖袭击事件,如对世贸中心双塔的袭击事件就是“恐怖主义”。
c.恐怖主义应建立在一个简化的观点之上,即“那些采取了我所指出的行动的人”都是恐怖主义者。
D.反恐必须要有确定的目标,但我们不能随意确定某一特定能人群为恐怖主义者。
下列对“恐怖主义可能轺率地被加以复制”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恐怖袭击事件将会在一个或几个的基础上愈演愈烈,到处泛滥。
B.恐怖主义的定义将会被歪曲,随意把非恐怖主义也定义为恐怖主义。
C.恐怖组织会在袭击得手的情况下,不断制造新的恐怖袭击事件,“复制”更多的血腥惨案。
D.恐怖主义者可能会互相效仿,发动恐怖袭击.甚至认为恐怖袭击是有道理的。

根据原文,不属于“恐怖主义”这一概念迟迟未被真正界定的原因的一项是( )
A.美国官方认为,定义将涉及到分析、理解以及坚持某些一致性的标准。
B.概念的澄清会使所有的大国都感到不安。
c.“恐怖主义”这个词经过了三次转换.变得异常复杂。
D、美国政府对谁是恐怖主义者作出了实用主义的界定,以决定其帮助或攻击的对象。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18世纪90年代时,英国政府就批评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政府所采取的系统化威慑政策是“恐怖主义”。
B.文中“恐怖事实上也是一个针对外来者的英语舶来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美国政府在反恐问题上实行双重标准。
c.美国及其盟友制造了本·拉登的恐怖网络,并给予了道义和物质上的支持。
D.以色列作家亚维内里对恐怖主义的定义同美国政府的观点完全一致,都作出了实用主义的界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保护非物质文化辽产公约》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下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被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它强调两个重要的条件:一是"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文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之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追力";二是"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标人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遭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白世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所有这些形式都与孕育它的民族、地域生长在一起,构成不可拆解的文化综合体。
以我国的古琴艺术为例。作为非勃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的价值不只在于古琴这种乐器本身,也不限于古琴曲目和弹奏技术,更重要的在于以古琴为聚合点而构建的传统美学特质及哲学意味,并且这种美学特质和哲学意味贯穿于中华雅文化的发展当中。由于钟子期和俞伯牙高山流水的故事是以古琴为依托的,所以不仅深遵感人,而且历久弥斯。可以说,知音意识和获得知音的愉悦成为雅士阶层不可分割的一种人生内容.于是音乐境界与生命境界、乐品与诗品之品都互相沟通。而遵循"大音希声"的哲学原理,古琴艺术又将儒家的中正平和、道家的清静淡远融汇于乐曲之中。
每一项真正符合标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可能以一个物质符号(比如古琴乐器本身)独立存在。相对于物质符号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那些无形的环境、抽象宇宙观、生命观更具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遗产非常重要的资源,就语言、民间音乐、舞蹈和民族服装来说,它们都能让我们从更深刻的角度了解其背后的人和这些人的日常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每一个人都跟它脱不开关系,因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他所在社会的传统。

1.

下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是被群体或团体认同的文化遗产,也可以是被个人认同的文化遗产。

B.

随着人们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断创新的特点。

C.

对于世界上那些已经被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个群体和团体都应该具有认同感和历史感。

D.

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体现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顺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有多少表现形式,都应该与孕育它的民族、地域构成不可拆解的文化综合体。

B.

古琴艺术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的是它所蕴含韵美学特质和哲学意味,而非其乐器本身、曲目及弹奏技术。

C.

包含着儒家中正平和旨意和道家清静淡远韵味的古琴艺术,追求的是一种"大音希声"的境界。

D.

借助语言、民间音乐、舞蹈和民族服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一个民族及其日常生恬。

3.

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稚士阶层之所以能够将音乐境界与生命境界、乐晶与诗品文品沟通,正是由于他们具有欣赏古琴艺术的水平。

B.

一个实物,如果不与非物质的形式,如表演、表现形式、技能等相联系,就不能独立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C.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存在着无形的环境、抽象的宇宙观、生命观,所以它比其他形式的文化遗产更值得保护。

D.

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他所在社会的传统,所以每个人身上都有非物质文化遗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他(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塞尔•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生命的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于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了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污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节选自《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下列对第二段中三个加点词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满腔热情”表现了马克思对于革命事业的积极态度,充满斗志,充满爱。
B.“坚韧不拔”表现了马克思作为一个革命家的光辉品质,不屈服,不放弃。
C.“卓有成效” 不仅表现了马克思工作的实效性,更表现了他辉煌的革命成果。
D.这三个词语从不同的方面赞扬了马克思,调换三个词语的顺序不影响表达效果。

下列对文中划线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句话说明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不谋私利,他有敌人,但都不是他的私敌,而是整个无产阶级的公敌。
B.“许多”“一个”,一多一少,作者通过这一对比,强调了马克思的高贵品格、高尚人格,表达了赞美之情。
C.这句话中的“可能”“未必”,都有“不一定”的意思,这样的措辞虽不准确,但说话把握分寸,留有余地。
D.这句话是对马克思把毕生精力都献给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崇高精神的热烈赞扬,也是对他一生的最好总结。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一句属承上启下句,作者借助代词和表转折意义的连词,使上下文自然衔接转换,行文严谨。
B.“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一方面说明敌人对马克思的攻击很多,但很无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
C.马克思逝世后,千百万革命战友对他表示了尊敬、爱戴和悼念,这说明了马克思是无产阶级忠实的代表和导师及马克思在革命实践中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地位。
D.《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恩格斯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为马克思所做的悼词,悼词总结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节选的这部分主要评述了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生物质产业展现能源生机
绿色植物可利用日光将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碳水化合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贮存下来。因此,绿色植物是光能转换器和能源之源,碳水化合物是光能储藏库,生物质是光能循环转化的载体,连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也是绿色植物在地质作用影响下转化而成的。
传统的生物质燃料已不能满足大量和集中供能的需要,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成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量来源。但经过一二百年的强度开采与消费,这些非再生的化石能源资源渐趋枯竭,其对环境的沉重压力也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忧虑。
当人们将目光聚集到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时,生物质能源重新受到关注,成为可再生能源中烁烁闪光的亮点——当然不会是简单地燃烧,而是基于现代技术的高效利用。
现代的或狭义的生物质产业概念,是指“利用可再生或循环的有机物质,包括农作物、树木和其它植物及其残体、畜禽粪便、有机废弃物,以及利用边际性土地和水面种植能源植物为原料,通过工业性加工转化进行生物基产品、生物燃料和生物能源生产的一种新兴产业”。
生物质能源如此受重视,与它的多功能和对资源的节约和循环使用有关。
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可以提供能量,但不能形成物质性生产,不能像煤炭和石油那样形成庞大的化工产业,生产出上千种产品;而生物质既是可再生能源,又能生产出化工产品,且其主成分为碳水化合物,在生产及使用过程中与环境友好,又胜化石能源一筹。再则,它以作物秸秆、畜禽粪便、有机垃圾等农林废弃物和环境污染物为原料,使之无害化和资源化,将植物蓄存的光能与物质资源深度开发和循环利用,堪称循环经济之典范。重要的还在于,它是农业生产的一部分,可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的工业化、中小城镇建设、富余劳力转移,以及缩小工农和城乡差别。
我国每年有7亿多吨作物秸秆(相当于3.5亿吨标煤)没有很好利用,其中2亿吨被就地焚烧,污染大气;每年有1000多万公顷农田因覆盖石油基塑料地膜而导致土壤肥力衰退;此外,尚有1亿多公顷(稍少于现耕地面积)不宜垦为农田,但可种植高抗逆性能源植物的边际性土地。这些农林废弃物和边际性土地对生物质产业而言是一笔宝贵的能量资源和物质财富。
下列对“生物质能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物质能源是由绿色植物利用日光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碳水合物而形成的一种能源。
B.生物质能源是由生物质经过光能循环转化,成为化学能并贮存下来的一种可再生的清洁的能源。
C.生物质能源是在非再生能源资源渐趋枯竭下重新受到人们关注的燃烧生物质燃料的一种传统能源。
D.生物质能源是一种利用可再生的有机物质,通过工业性加工转化、生产的一种具有多功能的能源。

下列对“生物质产业展现能源生机”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现代技术的高效利用使传统的生物质燃料得到了深度开发和循环利用,并使生物质能源成为新兴产业。
B.生物质能源的原料广泛,能源的多功能和对资源的节约及循环使用受到重视,能源的生产及应用也不会造成环境的污染。
C.生物质能源胜于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因为它既可提供能量,又可形成煤炭、石油,还可生产出化工产品。
D.生物质产业是农业生产的一部分,可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的工业化、中小城镇建设、富余劳动力转移及缩小工农城乡差别。

下列理解与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贮存下来的绿色植物,是光能转换器,更是能源之源。
B.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是由绿色植物经地质作用的影响下,转化而成的主要传统生物质能源。
C.生物质能源的生产和使用可以使一些农林废弃物和环境污染物无害化和资源化。
D.我国不宜垦为农田但可种植能源植物的边际性土地,可为生物质产业的发展提供宝贵资源。

2005年印度尼西亚发生里氏8.5级的大地震,不仅给当地而且给邻国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幸运的是,这次震中并不在人口稠密地区,否则人员伤亡将难以估量。这也正是地震学家们最担心的事情,300年前美洲西海岸发生过一次里氏9级的超级地震,将来这样的地震也肯定会发生,问题是,下一次超级地震何时发生?
大地一连震动了好几天,当地的村庄被海啸吞没,海水退去,人们在森林里竟然发现了一条搁浅的鲸鱼!这样的故事曾经被当作是土著人的神话传说,但现在地震学家们表示,这其实是土著人对发生在1700年1月26日美洲西海岸的那次里氏为9级的大地震的准确描述。
就在那次地震发生10个小时后,大洋底部产生的海啸袭击了日本,当时的记录竟然如此完整,几年前科学家们根据这些资料找到了那次大地震发生的准确时间和震中!它就在范库弗岛附近。地震发生后,一切归于平静,接着,一代又一代土著人开始流传起当时的情景。克拉拉姆部落成员乌尔梅尔在1925年告诉一名人类学家:“河水变咸了,山谷也涌进了海水,天气奇冷,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冻死。”科学家们现在知道了,那次灾难发生在大约300年前,是发生在北美洲的第二大地震。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人们想知道:下一次“大地震”何时发生?
一代又一代的地质科学家都想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虽然直到现在也没有人取得成功,但科学家们并没有退缩,许多国家也加大了对地震预测研究的投入。加拿大地质勘测调查机构的地震学家加里•罗杰斯表示,未来地球上的某个地区肯定会发生级别相当于1700年的那次超级地震,如果研究人员能够准确预测地震的话,就可以拯救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在加拿大土著人的传说中,她让自己的两个孙子跑到山顶上,以免被海啸吞没。可是,对地震学家来说,这样的预感只会出现在他们的梦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要想找到预测地震的办法,就必须脚踏实地、一代接一代地进行研究。
在中国,研究人员一直希望通过动物或昆虫在地震发生前的异常行为来预测地震;在美国,研究人员希望通过岩石受压变形后的形状来预测地震;日本科学家则在利用电脑技术分析地震的活动性。可是,直到现在,他们也没有找到一种可以预测地震的好方法。1993年,美国地质勘测机构的科学家认为,他们逮到了一条“大鱼”,于是警告帕克菲尔德地区的居民,几天之内当地发生地震的可能性高达37%。可是,最后的结果是虚惊一场。俄罗斯科学家弗拉迪米尔•波罗克似乎在预测地震上取得了突破,因为他成功地预测了1995年1月日本神户发生的大地震,他还成功预测了2003年12月发生在美国加州的地震。可是,接下来他预测加州南部将发生地震却没有发生。于是,人们对他提出的“小地震是大地震预兆”的理论提出质疑。
地震是全人类的灾难,大地震自不待言,即使是小规模的地震,如果发生在都市区也是非常危险的。人们知道地震肯定会发生,却又不知道它何时何地发生,这是最令地震学家们头痛的事。好在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各国对地震预测研究的重视,地震学家距离揭开地震之谜也许不远了。(有删改)
对地震学家们“最担心的事情”所包括的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来不知什么地方会发生像印度尼西亚一样的大地震。
B.将来印度洋沿岸各国还会发生里氏8.5级的大地震。
C.将来发生的大地震的震中可能会在某一人口稠密地区。
D.将来不知什么时候会发生像美洲西海岸一样的大地震。

下列对各国预测地震的研究成果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家们根据加拿大土著人的描述资料,预测到美洲西海岸大地震发生的准确时间和震中。
B.加拿大地震学家加里•罗杰斯成功预测了未来地球上肯定会发生超级地震,在地震预测上取得了突破。
C.中、美、日在地震预测上力图有所突破,但都还没有找到一种可以准确预测地震的好方法。
D.俄罗斯科学家弗拉迪米尔•波罗克成功预测了日本神户发生的大地震,在地震预测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动物或昆虫在地震发生前的异常行为有可能找到预测地震的方法。
B.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利用电脑技术可以找到预测地震的最好方法。
C.大地震肯定还会发生,就现在的技术而言,成功预测的可能性为零。
D.地震是全人类的灾难,只要各国重视地震预测研究,就会很快揭开地震之谜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