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努力缔造的政体,究其实,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对儒家学说作为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基础,而在具体实践层面上则将法家学说作为统治权术
来运用。”对以上材料的说明和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精神工具 | 
| B.“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完全杜绝其他学说 | 
| C.儒家思想从此沦为法家的附庸,其“仁政”思想被删除出去 | 
| D.汉武帝治国施政之术的核心在于“尚法尊儒”,即同时尊奉儒、法两家的学说 | 
曾国藩立稿、李鸿章会衔上疏清廷“今中国欲仿效其意而精通其法,当此风气既开,似宜亟选聪颖子弟,携往外国肄业,实力讲求,以仰副我皇上徐图自强之至意。”洋务派此举的深远意义是
| A.开“西学东渐”之风 | B.开近代教育出国留学之先河 | 
| C.推动“中学西传” | D.维护封建统治 | 
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文中的“他们”是
| A.洋务派 | B.顽固派 | C.维新派 | D.革命派 |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词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句子有长短句,可以配曲歌唱。元曲主要是元杂剧,是在诗、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包括说唱、音乐、舞蹈和完整
故事情节的歌剧艺术。推动中国文学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统治政策的调整 | B.社会环境的变化 | 
| C.城市经济的发展 | D.主流思想的变化 | 
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写道:“西纪一千五、六百年之交,西欧沿岸诸民族,各以航海业相竞。……自是新旧两陆、东西洋,交通大开,全球比邻,备哉灿烂。……而我泰东大帝国,与彼并时而兴者,有一海上之巨人郑和在”,“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又道: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该材料中有明显知识性错误的是
| A.“西纪一千五、六百年之交,全欧沿岸诸民族,各以航海业相竞。” | 
| B.“自是新旧两陆、东西洋,交通大开,全球比邻,备哉灿烂。” | 
| C.“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 | 
| D.“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 | 
“今所以为保甲,足以除盗;然非特除盗,固可渐习其为兵。既人人能射……然后使与募兵相参,则可以消募兵骄志,省养兵财费。”以上材料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之一,对其评价不恰当的是
| A.有利于维护地方治安和节省军费开支 | B.实现与募兵制的有机结合 | 
| C.战斗力提高,有利于以后联辽灭金 | D.促进军队的纪律改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