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他们的文化教育是在私塾和类私塾的学堂中完成的。修身、国文课使他们在“不情愿”的接受中夯实了文化根底,成就了他们辉煌的文化建树。他们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但同时又是传统文化的叛逆者。他们应该感恩传统文化的馈赠。陈独秀、鲁迅、胡适就是最典型的例证。据此回答9~12题。
9.“五四”时期的文化先驱们的教育是在私塾和类私塾的学堂中完成的,这说明私塾( )
A.是文化传承的最好途径 B.在文化传承中比现代学校更有效
C.不利于科学文化的传播 D.在中国文化传承中起过重要作用
10.文化先驱们“既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又是传统文化的叛逆者”。这表明 ( )
A.他们的叛逆是对传统文化的彻底抛弃
B.他们的传承是对传统文化的虔诚继承
C.他们的叛逆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创新
D.他们的创新是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剔除
11.传统文化对新文化运动先驱们的馈赠是 ( )
A.科学精神 B.人文关怀,自由平等
C.民主思想 D.博大精深的国学基础和爱国爱民的情怀
12.陈独秀、鲁迅、胡适等一代文化先驱,正是吸纳和借助了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中的民主、自由、科学思想,才建构了他们的现代文化思想,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这启示我们 ( )
A.文化要发展就应该兼容并收,海纳百川
B.文化要发展就应该弃古学西
C.文化要发展就应该吸纳和借助西方文化
D.文化要发展就必须大胆革新
“中国梦”“光盘”“逆袭”“土豪”“女汉子”“奇葩”“点赞”上榜2013年十大流行语。材料说明
A.社会意识因其相对独立而不断飞跃 | B.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 |
C.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发展而不断更新 | D.社会意识超越社会存在而不断进步 |
“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如果一幅画中适当地留下不着色彩的空白,会收到特别的艺术效果。这种“空白效应”体现的哲理是
A.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 B.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
C.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 | D.事物性质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改革成为中国民众的焦点关切。对新时期的改革,“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几乎成了各个社会利益阶层的共识。形成这一“共识”的依据是
①上层建筑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
③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④辩证否定就是要创新社会发展规律
A.①③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④ |
宋代诗人苏轼的《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说到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强调读书讲究方法,由全观分,由分观全读书之法,要多读,熟读,仔细玩味,才能了解和体会。从哲学上说,这是因为
①联系是普遍的、多样的、无条件的 ②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④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里,这样描写的味道“时间是食物的挚友,时间也是食物的死敌”。对“时间的味道”的描述从一个侧面说明
①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会引起质变 ②矛盾的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
③矛盾就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④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A.①③ | B.③④ | C.①②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