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注:2003-2011年,我国GDP年均实际增长10.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3.9%。2008年我国GDP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2002年的4.4%提高到2011年的10%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
材料二: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空前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欣欣向荣的社会局面,也必然伴随着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城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扩大了社会成员间的心理反差。不断增加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影响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受。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导致低收入群体不满情绪增长。一些领域突出的腐败现象,损害干群之间的信任……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势必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诱因,甚至动摇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基础,令已有的发展成果付之东流。
⑴分析材料一的经济信息。
⑵发展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行的总动力。影响稳定的苗头和隐患,必须依靠科学发展去解决。运用《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的知识,谈谈我国应如何实现稳中求进的发展?
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20l0年5月1日正式开幕.某校高三(3)班同学开展了“走进世博,参与世博、做世博会文明使者“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
材料一:世界博览会是由一个国家的政府主办,有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参加,以展现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取得成就的国际性大型展示会。自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第一届展览会以来,世博会因其发展迅速而享有“经济、科技、文化领域内的奥林匹克盛会“的美誉。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世博会上的展馆,更是体现了“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
(1)结合上述材料,对我国举办世博会的文化价值进行解读。(10分)
材料二:在上海世博园区参观,不难发现一种有趣的“反差”。有些是最“超前”的:高科技,智能,挑战极限;有些则是最“落伍”的:古旧,手工,神秘莫测。传统性和现代感兼具的展品更是引来观者如潮。比如,中国馆内用高科技投影技术制作的《清明上河图》,日本馆内会用小提琴拉《茉莉花》的智能机器人等,都是人气最高的展品。世博会凝聚着人们对所处世界最深刻的思考,这种思考追溯过去,引向未来。
(2)结合《文化生活》知识,阅读上述材料,你发现了什么?
分)在我国一些大城市居住着这样一群人,他们受过高等教育,却因为找工作屡屡碰壁或对工作的性质、环境或待遇等不满意而“宅”在家中不愿意就业,靠父母的退休金生活,靠上网打发时间,他们被称为“啃老族”。该群体高智、独居、弱势,如果不关注很容易引起社会问题。大城市的吸引力、日趋严峻的高校就业形势、实际工作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择业观存在问题是“啃老族”形成的主要原因。
“啃老”现象的不断增加已经引起了社会和政府的关注。温家宝总理指出,要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安置工作,加强政府的支持和就业指导。
⑴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2分)结合《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啃老族”现象存在的原因。(8分)
⑵从经济角度看,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13分)
⑶温总理的指示体现了《政治生活》的什么道理?
材料一: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分析建设“美丽中国”对个人、企业提出哪些要求?
材料二:“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大报告中,“美丽中国”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新词。
(2)请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措施”的相关知识谈谈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近3万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3%。政府彻底取消农业税和各种收费,每年减轻农民负担超过1335亿元;建立种粮农民补贴制度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农民的生产补贴资金2010年达到1226亿元;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完成7356座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19元,实现持续较快增长。2012年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适当得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支出,更好惠及“三农”。
(1)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有哪些?
(2)请从国家财政作用角度,分析政府应该如何做好“三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