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美国]保·琼斯
从我幼年时一直到长大离开家上大学,甚至在那之后,我舅舅迈克的小提琴一直被视为家中的珍宝。它已成为某种象征。
我还记得迈克舅舅第一次让我瞧他那把小提琴的情形。他打开陈旧的黑盒子,里面衬垫着鲜艳华丽的绿天鹅绒,那把琴静静地平卧其中。“现在你可看见了一把出自名匠的古琴。”他语调庄重地告诉我,并且让我透过琴面的f形音孔观看里面褪了色的标记。是他父亲给了他这把琴,追根溯源,琴是一位先辈从意大利带来的。
我父亲是一位面包师傅,在爱塞克斯大街新开辟的铺面是他从事的一桩最大的冒险事业。下面打算作为面包房,背面将辟为冷饮室,里面的桌子都是大理石贴面。当父亲头一次告诉母亲这个计划时,他心里异常兴奋。
“我告诉你,玛丽,根本不会有危险,”看见母亲脸色不对头,父亲说道,“你只要在这份三千美元的借贷申请书上签个名就行了。”
“可如果是抵押贷款,”她呜咽地说道,“他们可以把我们一家子撵到街上,我们要成为叫花子的,卡尔。”
“我想稍微讲几句。”舅舅说。他站起来从陈列柜顶上取下那把小提琴,“我从报上读过,一把斯特拉·第瓦里制造的小提琴卖了五千元。把它拿去卖了,卡尔。”
“哦,迈克!”母亲很吃惊。
“我可不愿那么做,迈克。”父亲说道。
“如果你赶快的话,”迈克舅舅告诉他,“你可以在老埃雷特关店之前赶到他那里。”他的双手微微颤抖,可他的语调却异常平静。于是我父亲腋下夹着提琴盒出门了。
过了一阵子父亲从前门进来,他吹着口哨,脚步轻捷,可是仍然夹着那只提琴盒。他做的头一件事便是将琴盒放回到陈列柜顶上的老地方。
“我都已经走到埃雷特那家店的门口了,可我心里突然起了个念头,”父亲解释道,“我们干吗要卖它?就放在老地方不挺好的吗?这就像我们有了一只保险箱,里面放着崭新的五十张一百元面额的票子。有了这笔钱,我们就用不着为那笔三千元的贷款担惊受怕了。你说是吗,玛丽?如果我们要还的话,只消穿过三条马路到埃雷特那家店去就行了。”
母亲显出欣喜的表情:“我很高兴,卡尔。”
“一个很明智的主意,”迈克舅舅裁决道,“另外,我自愿把这把琴留给小玛丽,供她在大学里念书的费用。”
那笔贷款并没有给家里造成麻烦。我进中学后,上午上课,下午就在店里帮忙。
在我即将上大学的那年夏天,迈克舅舅溘然长逝,于是他的小提琴便传给了我。
“他们难道没有让你们勤工俭学的方案吗?”一天晚上,父亲问我。
我告诉他确实有。
“我想那样最好。”他突然说道,“我在你衣柜的抽屉里放了一个信封,里面有两百元,应该够缴你开始的那些费用了。你母亲可是就指望那把小提琴的。”
母亲确实是这样。不过她不再忧心忡忡,这把琴已经属于我了。
在我离家的头一天,父母都在店里忙着,我提着这把琴来到埃雷特的乐器店。这位老人从后房走出来,眼睛像猫头鹰般一眨一眨。
我打开琴盒:“它值多少钱?”
他拿起琴来:“卖二十五元,也许能卖到五十元,这就要看谁愿意要它了。”
“可这是一把斯特拉·第瓦里制造的小提琴呀。”我说。
“不错,这上面确实有他的标记,”他彬彬有礼地说道,“许多小提琴上都有这种标记,可并不是真的,这也绝不会是真的。”他好奇地凝视着我,“我以前见过这件乐器,你是不是卡尔·恩格勒的女儿?”
“是的。”我简短地回答道。当然,这把琴我没有卖掉,我把它带回家,放到楼上自己的房间去了。
在我离家前最后那次晚餐席上,母亲偶然朝陈列柜顶上瞟了一眼。“琴呢?”她问道,一面把手贴在自己胸口,“你们把它卖了?”
父亲显得很忧虑,直到我摇摇头。“在楼上我的衣箱里,”我告诉她,“我想把它放到学校我的房间里,平时看到它就使我想到自己的家。”
母亲高兴起来,显得很满意。“此外,”我继续说道,“那样的话,如果发生了什么事我需要钱用,你们就用不着为我担心了。这就像我拥有了一个装得满满的钱匣子,是这样吗,爸爸?”
“是这样,玛丽,是这样的。”父亲一面回答,一面避开了我的目光。
根据文章内容,给小说加一个标题。
标题:
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复杂的心理?
(1)他的双手微微颤抖,可他的语调却异常平静。
(2)父亲一面回答,一面避开了我的目光。
.请概括“我”(小玛丽)这一形象的主要性格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说第一段说:“它已成为某种象征。”请结合全文,探究“象征”一词的丰富内涵。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
继英国的疯牛病、亚洲一些国家的禽流感之后,目前正在西非肆虐的埃博拉病毒感染再一次发出了一个震惊世界的信号:某些人畜共患疾病至今仍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凶险杀手!
人畜共患疾病是一类可以在人与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感染的疾病。和其他传染病一样,这类疾病的发生也需要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者三个环节。人畜共患疾病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衣原体、立克次体、真菌、寄生虫等,种类繁多。这些病原体可感染的对象十分广泛,常涉及许多种在分类系统上相距甚远的动物。如炭疽杆菌和狂犬病病毒几乎可感染所有的哺乳动物和人类,鼠疫杆菌除老鼠等啮齿动物外,还可感染人以及羊、犬、猫、驴等。这样就使许多动物都可被感染而成为病原体的宿主和传播者,从而产生了多种多样的病种。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已证实的人畜共患病约达200种,其中较重要的就有89种之多。病原体、传播者和病种的多样性,显然是这类疾病此伏彼起,时常突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畜共患疾病往往具有凶险性。如疯牛病可使患者变成痴呆,埃博拉病毒可使感染者大量流血而死等。为什么对如此凶险的疾病许多人常常麻痹大意呢?原来这同此类疾病在许多动物身上所表现的隐性感染的特性以及疾病的多途径传播有关。
所谓隐性感染,就是动物被感染后,常可产生特异性免疫,而不出现症状,这样就使许多人丧失了对于疾病传染源的警惕性。疾病的多途径传播,使病原体可通过饮食、直接接触以及蚊、蝇之类无脊椎动物和空气、水、土壤等而感染人体。在这种情况下,各种不同的人畜共患病就会很容易的在具有不同职业和生活方式的人群中产生。如从事羊毛加工的人易患炭疽,稻农易患吸血虫病等等。
现代经济、科技的发达以及地区间、国际间交往的频繁,正在为人畜共患疾病的传播创造更加方便的条件。过去在人迹罕至的山野丛林,病原体、媒介动物和宿主三者可长期共存于同一自然环境,并不构成对人类的威胁。动物虽有迁徙的特性,但由此而导致的疾病传播,范围毕竟是有限的。如今,人与动物之间的接触正在不断加强,由于科学实验和工业原料、观赏娱乐方面的需要,加上便捷的交通,更使许多动物被人从一地带到另一地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今天,人们甚至在为不少人畜共患疾病的跨国界传播而感到忧心忡忡。下列关于“人畜共患疾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畜共患疾病是指由病毒、细菌、衣原体、立克次体、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像禽流感一类的至今仍严重威胁人畜生命的传染性疾病。 |
B.人畜共患疾病是指某些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通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者三个环节在人与动物间自然传播、感染的种类繁多的传染性疾病。 |
C.由于人畜共患疾病在许多动物身上表现出隐性感染的特性以及传播途径的多样性,常常使得许多人对如此凶险的疾病掉以轻心。 |
D.人畜共患疾病的病原体常常通过饮食、直接接触以及蚊、蝇之类无脊椎动物和空气、水、土壤等多种传播途径轻而易举地在具有不同职业和生活方式的人群中传播。 |
下列对“今天,人们甚至在为不少人畜共患疾病的跨国界传播而感到忧心忡忡”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去由于病原体、媒介动物和宿主三者长期共存于人迹罕至的山野丛林,动物的迁徙范围也是有限的,所以人畜共患疾病并未构成跨国界的威胁。 |
B.现代经济、科技的发达以及观赏娱乐方面的需要,加上便捷的交通等原因,现在不少人畜共患疾病的跨国界传播变得越来越容易了。 |
C.地区间、国际间交往的频繁增加了疾病传播的可能性,“人畜共患疾病”能够跨国界传播,如今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
D.英国的疯牛病、亚洲的禽流感、非洲的埃博拉病毒感染等都曾发生过跨国界的传播,引起了人们对“人畜共患疾病”越来越多的忧虑。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动物被感染后,常可产生特异性免疫,而不出现症状,这种隐性感染使得人们有时较难发现“人畜共患疾病”的宿主。 |
B.各种不同的“人畜共患疾病”会很容易地在具有不同职业和生活方式的人群中产生,不从事相关职业的人也有可能传染上这一疾病。 |
C.科学实验和工业原料、观赏娱乐等方面的需要,以及便捷的交通,使动物出现了跨国界流动,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动物的疾病检疫。 |
D.“人畜共患疾病”的跨国界传播已经使人们意识到,只有适当地限制人类的活动和发展,让动物回归山野丛林,才有可能阻止此类疾病的传播。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干渴的村庄
肖建新
①村庄的干渴是近几年的事。那些年,雨和童年一样率性,杂草一样茂密,无拘无束,犹如一个无人看管、喜欢疯跑的孩子,把一年四季和村庄穿了个透。对于村庄,雨是一个熟人,用多种不同的步伐量过村庄的大小高矮,量过无数的牛蹄踏在村庄横截面上的深度。
②在我的记忆里,雨总是等不及我走到一棵树下,或附近的一个檐下,就唰唰地落下来。有时候在树下等久了,还不见停,就只好冒雨往回跑,在路过藕地时,顺手折一枝藕叶顶在头上,这样,雨不至于完全打湿一个人的童年,总有一些地方和时光可以躲避。下雨时,我常把书藏在怀里,双臂抱紧,即使雨弄湿了衣服和手臂,可怀里的书总是干干的,这多少会让我有一些小小的慰藉:梦想总是在一个温暖处。
③春天的雨是村庄最欣喜的事。旱了一冬的村庄会因一场春雨的到来而含情脉脉,油菜像小姑娘一样,水盈盈地在春风里摇曳,胡豆花幽灵般的小眼睛在滴溜滴溜地转,那些小动物们和人一样,跑到小雨里,让雨水落在身上和脸上,享受着第一场春雨的温润。乡村父亲们的脸,在这时开始变得柔和,春雨洗净了他们内心的忧郁。
④在我离开的这些年,村庄的水分越来越少了,我看到一位母亲失去了往日丰润的表情。我甚至不明白,那些年,村庄像针管一样饱满的水分都去了哪里。它将一个村庄遗忘了吗?将那些在它的深处隐瞒的小路和在它的怀里生长的植物们都忘了吗?将一些反复踩踏过的童年也忘了?那些与它终日厮磨的乡村泥孩子呢?
⑤那些知道村庄每一个细节的雨,在我离开村庄的那些年,慢慢地少了,薄了,它覆盖的面积越来越窄,下的深度也越来越浅了。我不知道那些年,村庄究竟怎么了,它虐待雨了吗?树木也在我离开的那些年,开始慢慢退化,它们大多数的叶子落了下来,无法在春天里兴高采烈,在夏天里随风狂舞,深秋叶落的时候,薄薄的一层,再也找不到童年如踏海绵之上的感觉了,老人们也懒得去扫这些落叶,因为它们烧不了几个时日。
⑥然而,村庄真正的干渴却是从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村庄开始的。他们不再看重那几颗微不足道的粮食,看重祖辈长期依存的地方。一片土地不再能养活一个家庭。宁愿土地荒着,也不想和他们的祖辈一样,在干渴的地里赶着干渴的牛做着干渴的事。对于他们而言,土地的产出与他们的付出极不成比例,再说,他们的心事全不在乡村里,几颗粮食已无法让他们搭上通往另一种生活的列车。他们中的有些人甚至带上了自己的家人和孩子,打算永远离开了。他们走时,一些老人会站在村庄最边缘的土窑上,目送他们离去,而不说一句话。
⑦多年以后,当我回到它的中间时,我见到了那些因长久未开而有些生锈的锁。它们锁在了一个村庄的眉头之上,锁住了一个曾经繁茂的村庄的脊柱。母亲走后,我家的房子也是用一把锁代替,钥匙放在隔壁的那家人那里。有一回我找来钥匙,想找找那些年落在里面的东西,我看到了贴在墙上的那些陈旧的奖状——母亲在我小学时得到的最大的欣慰,它们见证了一个乡村少年的成长,可它们真的是奖给我的吗?那个满脸汗水和灰尘的少年,早已从村庄的小路上走失,这些奖状就像是一些钉子,要将这个少年钉住,他再跑,能跑出屋子里的那堵陈年的墙壁吗?
⑧其实,村庄的未来是可以预料的,但我还不想做这样的预料。我的一部分,许多人的一部分,还在那,还在由一些老人和孩子所守护的村庄里。我相信:雨,在历经一个干旱的循环后,会再次滂沱地回到村子里,落进人们的心坎上。(有删改)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1—3段用大量的篇幅写前些年村庄的雨,运用反衬的手法,用有雨时的村庄充满生机和快乐反衬近些年村庄的干渴。 |
B.村庄的雨“和童年一样率性”,它是村庄的“一个熟人”,它甚至知道村庄的“每一个细节”,这些描述,不仅说明了当年雨水的丰沛,还表现了雨水与村庄的亲密关系。 |
C.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村庄,但老人们还在坚守,他们用沉默来表达对抛弃村庄者的鄙视和抗议。 |
D.文章以时间为序,以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为线索,不枝不蔓,娓娓道来,颇具匠心。 |
E.本文语言或轻盈灵动,或凝炼有力;情绪或欢欣愉悦,或深沉低回,二者相得益彰,给读者带来美好的阅读体验。文章的标题是“干渴的村庄”,请解释“干渴”在文中的含意。
联系文章相关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请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第二段的内容,并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2)从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第三段划线的文字。作者在最后一段说“村庄的未来是可以预料的,但我还不想做这样的预料”,如果作者愿意预料,你认为作者的预料会是什么?根据文章内容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雅斯贝斯在《智慧之路》中认为,中国文化的转折点在春秋时期,标志是老子和孔子的出现。这一观点早已为文化界普遍认可。现在的疑问是,引发这次文化突破的主体是谁?为何春秋时代成为中国文化突破的关键时期?
殷商、西周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央王朝拥有绝对的文化主导权,中国文化的若干基因那时渐次生成,如对祖先的崇拜,对天帝的敬畏,对社会等级秩序的追求等等。春秋时代的主题是诸侯争霸,国力强盛与否成了生死存亡的关键。如此严酷的形式之下,各国的执政卿大夫都拼命汲取前代的政治经验和统治智慧,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因此《尚书》《诗经》《周易》等典籍受到重视,迅速变成了执政卿大夫阶层的思想武器。“王官之学”于贵族阶层普泛化,文化下移,形成了所谓“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
在春秋时代的执政卿大夫看来,要想维持国家稳定,就要维护等级差别;维护秩序的方式是“礼”,以“礼”行“政”,才能保持和谐的局面;而要维护“礼”,就要落实于“德”,没有“德”的维护“礼”就难以生根,难以延续。春秋时代,《诗》被纳入到“礼”的范畴之内。从“不学《诗》,无以言”(《论语》)中就可以看出,无论是《尚书》还是《诗》,都是当时以“礼”为核心的政治文化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既是政治文化的思想资源,也是藉此发展政治文化的跳板。“礼”是春秋时期最为核心的文化概念。
春秋时期还是中国文化走向世俗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春秋时期中央王权更为衰落,面对天下大乱的局面,某些统治者表现出对“天”的怨恨和质疑。很多人开始认识到所谓的“天命”或“上帝”的支撑有点靠不住,宗教文化开始动摇,现实世界受到更大关注。而春秋执政卿大夫更自觉地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现实统治智慧上,因此政治文化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儒家的那些基本文化观念都已经形成,只是在春秋末年孔子出现以后,通过《论语》以及《春秋》把这些观念加以明确化、固定化和理论化;特别是引入了“仁”学观念,为“礼”文化找到人性基础。可以说孔子是中国“礼”文化的集大成者。
春秋时代诸侯分裂造成了政治的混乱,却为思想的多元化提供了条件。执政卿大夫们具有不同的个人气质,身处不同的国度、不同的职位,面临着不同的生存处境,思想倾向就会有所差异。大部分执政卿大夫的思想都近于儒家,齐国杰出政治家管仲却以强烈思想个性开辟了“法家”的一个源头。管仲作为国相看到了“礼”对于维护整个社会秩序的重要意义,但是通过道德和舆论来支撑过于乏力,因此他把“法”作为强有力的支撑。此时还崛起了另一个思想家老子。老子的思想也是以“礼”为核心的政治文化参照,主张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讲究“无为而治”,开启了自觉的生命意识。
(摘自2014年12月23日《光明日报》,有删改)下列关于“引发这次文化突破的主体”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国的君主 | B.诸侯国的贵族阶层 |
C.执政的卿大夫 | D.老子和孔子 |
下列“春秋时代成为中国文化突破的关键时期”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下移,“王官之学”在贵族阶层的普泛化,“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局面的形成。 |
B.宗教文化开始动摇,现实世界受到更大关注,执政者自觉地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现实统治智慧上。 |
C.春秋时代诸侯分裂虽造成了政治的混乱,为思想的多元化的出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
D.执政者以“礼”行“政”,以“德”护“礼”,“礼”成为了春秋时期最核心的文化概念。 |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祖先的崇拜,对天帝的敬畏,对社会等级秩序的追求等产生于春秋之前中国文化的若干基因在春秋时代都受到了挑战。 |
B.《尚书》《诗经》等典籍,是春秋时期执政卿大夫阶层的思想武器,也是以“礼”为核心的政治文化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 |
C.儒家形成于孔子之前,孔子通过《论语》《春秋》将“礼”的概念明确化、固定化和理论化,并且引入“仁”的概念,从而成为儒家的集大成者。 |
D.春秋时期出现了对后世都有重要影响的三种治国理念:孔子提出的“以德治国”,管子提出的“以法治国”,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以下小题。
祁茂顺(汪曾祺)
祁茂顺在午门历史博物馆蹬三轮车。
他原先不是蹬车的,他有手艺:糊烧活,裱糊顶棚。
单件的烧活,接三轿马,一个人鼓捣一天,就能完活。他在糊烧活的时候,总有一堆孩子围着看。糊得了,就在门外放着:一匹高头大白马——跟真马一样大,金鞍玉辔紫丝缰;拉着一辆花轱辘轿子车,蓝车帷,紫红软帘,软帘贴着金纸的团寿字。不但是孩子,就是路过的大人也要停步看看,而且连声赞叹:“地道!祁茂顺心细手巧!”
如果是成堂的大活:三进大厅、亭台楼阁、花园假山……一个人忙不过来,就得约两三个同行一块干。订烧活的规矩,事前不付定钱,由承活的先凑出一份钱垫着,交活的时候再收钱。早先订烧活,都是老式的房屋家具,后来有要糊洋房的,要糊小汽车、摩托车……人家要什么,他们都能糊出来。后来订烧活的越来越少了,都兴火葬了。谁家还会弄一堂“车船轿马”到八宝山去?
祁茂顺主要的活就剩下裱糊顶棚了。后来糊顶棚的活也少了。北京的平房讲究“灰顶花砖地”,纸糊的顶棚很少见了——容易坏,而且招蟑螂,招耗子。钢筋水泥的楼房更没有谁家糊个纸顶棚的。
祁茂顺只好改行。
午门历史博物馆原来编制很小,没有几个职员,不知道为什么,却给馆长配备了一辆三轮车,用以代步。经人介绍,祁茂顺到历史博物馆来蹬三轮车。馆长姓韩。韩馆长是个方正守法的人,除了上下班,到什么地方开会,平常不为私人的事用车,因此祁茂顺的工作很轻松。
祁茂顺很爱护这辆三轮车,总是擦洗得干干净净的。晚上把车蹬回家,锁上,不许院里的孩子蹬着玩。
不过街坊邻居有事求他,他总是有求必应的。隔壁陈大妈来找祁茂顺。“茂顺大哥,你大兄弟病了,高烧不退,想麻烦您送他上一趟医院,不知您的车这会儿得空不得空?”
“没事,交给我了!”祁茂顺把病人送到医院。挂号、陪病人打针、领药,他全都包了。
祁茂顺人缘很好。
离祁茂顺家不远,住着一家姓金的。他是旗人皇室宗亲,是“世袭罔替”的贝勒,行四。街坊则称之为“金四爷”。辛亥革命后,旗人再也不能吃皇粮了。幸好他的古文底子好,又学过中医,协和医学院特约他校点中医典籍,他就有了稳定的收入。
贝勒府原是很大的四合院,后来大部分都卖给同仁堂乐家当了堆放药材的楼房,只保留了三间北房。金四爷还保留一些贝勒的习惯。他不爱“灰顶花砖地”,爱脚踩方砖,头上是纸顶棚,四白落地。上个月下雨,顶棚漏湿了,垮下了一大片。金四爷找到了祁茂顺,说:“茂顺,你给我把顶棚裱糊一下。”
祁茂顺说:“行!星期天。”
祁茂顺星期天一早就来了,带了他的全套工具:棕刷子,棕笤帚,一盆稀稀的糨子,一大沓大白纸。这大白纸是纸铺里切好的,四方的,每一张都一样大小,不是要用时现裁。
金四爷看着祁茂顺做活。
只见他用棕刷子在大白纸上噌噌两刷子,轻轻拈起来,用棕笤帚托着,腕子一使劲,大白纸就“吊”上了顶棚。棕笤帚抹两下,大白纸就在顶棚上呆住了。一张一张大白纸压着韭菜叶宽的边,平平展展、方方正正、整整齐齐。拐弯抹角用的纸也都用眼睛量好了的,不宽不窄,正合适,棕笤帚一抹,连一点褶子都没有。而且,用的大白纸正好够数,不多一张,不少一张。连糨子都正好使完,没有一点糟践。金四爷看着祁茂顺的“表演”,看得傻了,说:“茂顺,你这两下子真不简单,眼睛、手里怎么能有那么准?”
“也就是个熟。”
“没有个三年五载,到不了这功夫!”
“那倒是。"
金四爷给祁茂顺倒了一杯沏了两开的热茶,祁茂顺尝了一口:“好茶!还是叶和元的双窨香片?”
“喝惯了。”
祁茂顺告辞。
“茂顺,别走,咱们到大酒缸喝两个去。”
“大酒缸?现在上哪儿找大酒缸去?”
“八面槽不就有一家吗?他们的酥鱼做得好。”
“金四爷,您这可真是老黄历了!八面槽大酒缸早都没了。现在那儿改了门脸儿,卖手表照相机。酥鱼?可着北京,现在大概都找不出一碟酥鱼!”
“大酒缸没有了?”
“没有喽。"
金四爷喝着茶,连说了几句:“大酒缸没有了。大酒缸没有了。”
很难说得清他的话是什么意思。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手艺人祁茂顺在时代变迁中的生活境遇,故事虽然简单,但耐人寻味,寄寓作者深刻的思考。 |
B.祁茂顺糊烧活、裱糊顶棚曾经赢得了人们的赞叹,后来被迫改行,这说明他的手艺已经落伍,无法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 |
C.作者以欣赏的笔触描写祁茂顺的高超技艺,表达对旧民俗的留恋;叙述火葬、钢筋水泥楼房,也表达出对新观念、新事物的认同。 |
D.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突出的特色,金四爷保留一些贝勒习惯的守旧做派就是通过祁茂顺适应新生活的态度反衬出来的。 |
E.小说的结尾含蓄隽永,尤其最后一句“很难说得清他的话是什么意思”,让读者难以琢磨,也引发读者更深刻的思考。小说主人公祁茂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说中祁茂顺帮助金四爷裱糊顶棚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说中“烧活、纸糊的顶棚、大酒缸”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构建“当代新道家”
自1991年董光璧先生提出“当代新道家”的概念后,至今已20余年,但是,总体上看,“当代新道家”仍停留在应该如何去构建的设想和争论中,一个真正的理论体系并没有构建起来。
构建当代新道家是时代的需求和中华民族复兴的需要。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对礼乐文明危机的反思有益于今人克服工业文明的危机,而克治现代文明危机则是构建当代新道家思想的目的。当代新道家思想应包含以下内容:道论、德论、伦理价值学说、修养论与境界论、社会和国家管理学说、个人自由和社会和谐思想。
“道论”是当代新道家的理论基础。从宇宙论的视角看,“道”有宇宙本原、宇宙本体、宇宙之原初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天地万物的总理四种含义,而当代新道家要发扬的是以 “道”为理(规律、法则)之义,深入研究客观世界的道与理以指导人的行为,杜绝主观妄为。
“德”论(性论)关涉万事万物的性质和本性尤其是人性问题。事物皆有共性和个性,事物的最一般共性由“道”决定,事物的个性由“分理”“殊理”决定。所以德论(性论)与道(理)论紧密联系,是建立在道(理)论基础上的二级基础理论。不同于儒家从伦理的角度围绕善和恶讨论人性,道家论人性以真伪为标准。“真性”是人的自然质朴之性;“伪性”通过人为故意而成。道家主张抛弃“伪性”,回到敦厚朴实、谦虚处下、少私寡欲的“真性”。
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国家关系的伦理价值学说是建立在“德”论(性论)基础上的。当代新道家伦理价值观的核心是倡导“回归自然、回归朴实、回归和谐”的“三回归”思想,在此基础上建立各种伦理道德规范指导人的行为,凸显了儒道互补的特点,认为要把儒家的仁礼教化建立在道家所倡导的自然质朴的人性之上,以防治儒家仁、礼文明的异化。
当代新道家的修养学说包括道德修养和心理修养两个方面,因而也就相应地指向两种境界。道家的“减法”要克服私心、贪欲、名利、权势、虚假的仁礼说教而树立起敦厚朴实的道德品性,是先破后立;儒家的“加法”强调立志、好学、力行、自省与慎独,是立中有破。道德修养是破私立公的过程,大公无私是最高境界。老子的主静思想和庄子的超越思想以及“心斋”“坐忘”等功夫可指导心理修养。通过这些功夫,人们可以保持心态的宁静和谐,不为外物所牵累,而这也是人们认识道与理的必要的心理条件,是获得精神自由的重要途径。心理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无我”的空灵境界,是最虚静、最愉悦的至乐境界。
当代新道家所向往的理想社会是人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社会与世界全面实现和谐的新秩序,这就是世界大同。在传统道家那里,一方面,老子主张的“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已包含让万物自由发展的思想,另一方面,老子的“无为而治”、黄老学的“君无为而臣有为”的治国思想,对治平天下、达致社会和谐作了阐说。可以说,个人的自由发展与社会和谐是道家哲学的两大主题,也是传统道家和当代新道家的共同追求。下列关于“当代新道家”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代新道家思想内容丰富,与传统道家一样,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关注个人的自由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
B.当代新道家仍是以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为基本思想,构建目的是克制现代文明危机,实现和谐发展。 |
C.当代新道家的核心价值观是回归自然、回归朴实、回归和谐,这“三回归”可防治儒家的仁礼教化被异化。 |
D.当代新道家所向往的理想社会是人与自然、社会的全面和谐,这符合时代需要,也符合民族复兴的需要。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代新道家虽以道论为理论基础,但发扬的不是道论的本源之义,而是以道为理之义,探究客观世界的道与理。 |
B.儒家总是围绕善与恶讨论人性,道家则是围绕真与伪讨论人性。道家认为人性没有善恶之分,只有真伪之别。 |
C.当代新道家个人修养注重道德与心理修养。道德修养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大公无私,心理修养的最高境界是忘我。 |
D.“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说的是顺其自然,让万物自由发展;无为而治、君无为而臣有为,阐述了治国方针。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新道家”的概念已提出20余年,仍然没有构建起真正的理论体系。但是,仍停留在应该如何去构建的设想和争论中。 |
B.与传统道家相比,新道家的“新”主要体现在以道论和德论为基础,为应对文明危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思想指导。 |
C.道家认为“真”是人的本性,道家的道德修养就是去伪存真,是做“减法”,儒家的道德修养强调向善,是做“加法”。 |
D.构建当代新道家有利于指导人的行为,减少行为的冲动性和盲目性,有礼有节地改造社会,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