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艺精品与市场
张 晶
古往今来,每个艺术家都渴望自己的作品成为精品,具有不朽的魅力。“文章千古事”正是这种观念的表达。而在大众传媒时代和市场竞争中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认定精品呢?这是个值得追问的问题。
艺术作品只有受到受众的喜爱,具有接受上的优势和强劲的市场号召力,才能成为精品,这是不言而喻的道理,然而把精品与市场反应完全对应起来,肯定是有问题的。市场有“一时”和“长久”之区别。我认为,精品是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的,要有穿越时空而愈增其审美价值从而也具有了市场价值的潜质。
既然是文艺精品,就不能只是拥有当下的市场,而一定是也要拥有未来的市场。只有当下的市场而没有未来的市场,是不可能成为文艺精品的。到今天成为脍炙人口的文艺精品的,如《红楼梦》、《哈姆雷特》等,都拥有当时的市场,且拥有此后许多年代的市场。精品必定是具有能穿越时空并不断增值的艺术魅力的。
什么样的作品可以具有穿越时空而又不断增值的艺术魅力呢?我看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文艺精品无论何种艺术门类或艺术体裁,通过一定的符号载体来表现人们的真善美的普世价值观则是共同的。真善美作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人们的价值追求是共同的。诗词、小说、戏曲、绘画、音乐、雕塑以至于电影电视中的精品,能够真正受到最广泛的喜爱的,无不具有真善美的普世价值。如屈原《离骚》、绘画《最后的晚餐》、音乐《梁山伯
与祝英台》等,不胜枚举。
文艺精品,无论是叙事的还是抒情的,也无论是文学的还是其他门类的,都要显现出与人们的情感密切相关的人物性格或人格魅力。对于作品情节的投入,首先是基于对人物性格的认同。叙事性文艺精品中主要人物都是能够引起人们的深切同情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的,如《红与黑》中的于连就是如此。现在的电视剧更为突出。因为主要人物的性格丰富而与人们情感密切相关,才能引起我们的充分关注,也才能使人们关注情节的发展;如果只有故事,没有丰富的、与人们的情感密切相关的人物性格,人们很少甚至不会对它的情节发展有什么兴趣,这也是某些叙事类作品不能成为精品的重要原因。非叙事性的作品,没有人物和情节,但却是应该体现出作者的境界和人格魅力的,如王羲之《兰亭集序》、绘画《江山如此多娇》等。
文艺精品还应具有独特个性的艺术语言表达形式。不同的艺术门类有不同的艺术语言,即便是同一门类的艺术家,只要他是成熟的、有成就的艺术家,也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艺术语言。同是诗人,郭小川和贺敬之的艺术语言不尽相同;同是画家,吴冠中和林风眠的艺术语言是不同的;同样是电视剧导演,李少红和高希希的艺术语言也颇有不同。人云亦云的模式化作品,不可能成为精品。具有艺术个性的作品,都有真正的艺术生命,也才能有市场,既有当下的市场,也有未来的市场。当
代小说中,周梅森《国殇》、路遥《人生》等,可称为精品,都是以其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表达形式为其重要标志的。
在对当前文艺创作的分析中,注重文艺精品的市场化因素无可厚非。而依我的浅见,精品与人民的息息相关,也许和依凭于市场还不完全是一回事,或者说并不是志在市场才能出现精品,而是真正的精品拥有市场。
(选自《人民日报》2010年6月29日,有删改)从原文看,下列对“文艺精品”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艺精品是每个艺术家都渴望得到的,而且是需要艺术家们耗尽毕生精力去创作、去追求的艺术作品。 |
B.文艺精品是受到广大受众的喜爱,具有接受上的优势和强劲的市场号召力的小说、绘画等的艺术作品。 |
C.文艺精品是指那些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的,在当下市场有卖点过了若干年代后仍有市场卖点的艺术作品。 |
D.文艺精品是能够经得起时间检验、具有能穿越时空而愈增其审美价值并具有市场价值潜质的艺术作品。 |
下列各项,不属于“具有穿越时空而又不断增值的艺术魅力的作品”的构成因素的一项是 ( )
A.作品要具有与人们的情感密切相关的人物性格或人![]() |
B.作品要蕴含着真善美的普世价值,因为真善美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人们的共同的价值追求。 |
C.作品要有充分的娱悦价值和经济价值,既能让人读后感到轻松愉快,又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
D.作品应具有独特个性的艺术语言表达形式,不同门类艺术语言不同,同一门类不同艺术家亦不同。 |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对待艺术作品的问题上,把精品与市场反应联系起来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
B.到今天成为文艺精品的古代作品,都拥有当时的市场及其以后许多年代的市场。 |
C.具有真善美普世精神、密切联系人的情感、独特的艺术语言的作品,就是精品。 |
D.分析当前的文艺作品是不是精品,要依凭于市场化因素和人民性因素双重标准。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礼记》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其贡献的礼品、击土鼓而作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到了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虽然帝王的领袖地位和递相禅让产生了“礼”的意识,但是礼的制度还未产生。到了夏朝,由于“天下为家,各亲其亲”,于是“大人世及以为礼”,“礼义以为纪”,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但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商礼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有较多的记载,则已彰彰可考。到了周代,礼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成熟起来,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乐”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到了周代,“乐”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相应的制度,设置了专门的机构来规范和管理乐舞。
在礼乐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周公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制礼作乐,不仅将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系统化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而且注入“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孔子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明的儒家经典“六经”,并且,他以礼乐为解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礼”是人性的基础。《礼记》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 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礼”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因此,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使社会规则内化为人的内心尺度,通过让他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乐”的社会作用重在和谐精神。《礼记》曰:“故乐者,审一以定和,以和合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它的作用是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乐”也有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的功用。《孝经》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即乐教有陶冶心性,使人快乐安宁,生命长久之功。因此,孔子要求人们要听雅乐,远淫音。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秩序也。”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乐者为同,礼者为异。”是说乐的作用在于协调上下,礼的作用在于区别次序。然而,礼和乐虽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但却是相辅相成的。在远古传统中,礼即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到了周代,礼、乐虽各有制度,但是乐毕竟仍是礼制的一个方面,乐的“和”也是为实现礼而辅助、服从于礼的。乐之“和”能够弥合礼之“分”所造成的心理差距。孔子等儒家常将“礼”、“乐”相提并论,就是因二者之结合,能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
先秦礼乐文明经历代沿革,具体内容有变而主旨不变。摒弃旧礼中的贵贱之分,汲取礼乐文明的秩序、和谐理念,对于中国,对于世界,都具有现实意义。
(选自《光明日报》2008年8月19日,有删改)下列有关“礼”的发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的“礼”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有最早的礼乐仪式。 |
B.五帝时期产生了“礼”的意识,但是礼的制度还未产生。 |
C.后世许多文字材料都记载着夏朝时期的礼仪,礼仪制度在那时已经建立起来。 |
D.周代的礼制集前代之大成,中国古代的礼文明是在周代完备和成熟起来的。 |
下列有关我国古代礼乐文明发展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先贤制定礼乐制度,并将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 上的人伦和谐。 |
B.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是在周代完备、成熟起来的,因为当时不仅形成了相应的制度, 产生了不少的歌舞,而且赋予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 |
C.在礼乐文明形成中,出现了两个重要人物。一是周公,他继承了夏殷商的礼乐,并注 入“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一是孔子,他不仅整理、传播了记 载古代礼乐文明的儒家经典“六经”, 还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
D.《礼记》有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秩序也。”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 |
主旨。先秦礼乐文明经历代沿革,内容主旨不断有变。下列各项对“礼”与“乐”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是人性的基础,是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它能引导人们向善和自 律;“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它能陶冶情操,移风易俗。 |
B.“礼”的作用在于规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乐”的作用在于使人们各安其位, 和谐相处。 |
C.“礼”是“乐”的一部分,“礼”是为实现“乐”而辅助、服从于“乐”的,乐之“和” 能够弥合礼之“分”所造成的心理差距。 |
D.礼和乐虽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但却是相辅相成的。儒家常将“礼”、“乐”相提 |
并论,是因二者之结合,能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门神俱乐部
在距今2500年左右(也就是史称战国的时候)的一本杂书里有如下记载:“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这本著名的杂书是《山海经》。
在书里,神荼、郁垒还只是四个黑魆魆的汉字,但很快,神荼和郁垒就大变活人来到了国人们的门前。汉代,在除夕欢乐喜庆的日子里,为防止鬼魅入室作祟,危害家人,人们便开始削刻桃木,削刻出两个人像,立在门的两边。这两个人形桃木像就是上门服务的神荼、郁垒,被称为桃符。为何古人单单选择了桃木为辟邪震鬼之物呢?在一本叫作《典术》的较为严肃的杂书里有说:“桃乃西方之木,五木之精,仙木也,味辛、气恶,故能压伐邪气,制百鬼。”在这里我们触到了国人很实在的一面,他们的想法相当简单,人闻着难受的气味,那么鬼也一定同样难以消受而却步。为什么古人们会相信那两块桃木就能是两位远在沧海之中镇守鬼门的神人呢?在这里,我们应当注意到《山海经》中神话的空间性,神灵的活动都是与我们凡人同在一个地理平台上水平展开的,神、人活动混杂在一起,这一点与西方神话不同。因此,神人尽管遥远,但和我们一个世界,如果他们愿意来,他们就肯定能来的。
到了魏晋南北朝,事情发生了一些变化。可能由于以木雕人太费事,人们便用削制好的桃板一左一右钉在门上,上面分别画上神荼、郁垒的神像,或者干脆削一块桃木钉在门上,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这块桃木称作“仙木”、“桃符”。再到后来就连找块桃木的麻烦都被我们精明节俭的祖先给省略了,他们直接拿来两张大红纸片,把两位大神画将上去,然后一左一右贴在门上,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门神。当然,这是到了宋代之后的事情了。
自神荼、郁垒开门神先河,中国的门神队伍便不断发展壮大,不少历史传说中的人物也都成了门神。唐太宗李世民夜寐难安,疾病缠身,秦琼、尉迟恭两位武将便站到了太宗的寝殿门两边,太宗的病好了。为了让爱将脱身休息,唐太宗便命令画工描绘了两位武将的肖像在纸上,一左一右贴在寝殿门上。这两位杀人如麻的大英雄也成为了民间喜闻乐见、信得过、有威力的门神。后来的唐明皇也生了病,一个多月都没好。做梦见一个大鬼捉住偷窃的小鬼,大鬼说:“臣是钟馗,殿试没有被录取,誓为陛下除去天下妖孽。”皇帝从梦中醒来,病随即好了,于是召名画师吴道子,要他按梦中所见,将钟馗画出来。从此,就有了挂钟馗像的习俗。
之后,门神队伍就大肆泛滥,有赵云、马超、孙膑、庞涓、萧何、韩信、燃灯道人……这个名单可以无限制地蔓延下去。现在到周围各户人家的门上去看看,于是看到了我们当下众多门神;小燕子赵薇、老天王刘德华、小天王周杰伦、大熊猫、小熊猫、大头娃娃……事实上他们都和千百年来的神荼、郁垒具有相同的功能。中国的神灵和百姓混居。不单单是在名单上,还在门上。下列关于“门神”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门神神荼、郁垒最早在战国时开始出现,那时的人们用桃木削刻出两个人像,立在门两边,称之为桃符。 |
B.门神的起源可以追述到《山海经》中的记载,其发展演变经历了许多朝代,一直到了宋代才终于定型不变了。 |
C.在欢乐喜庆的日子,为防止鬼魅入室作祟,危害家人,门神便应运而生了,这寄予着人们消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
D.从秦琼、尉迟恭、钟馗、赵云等名单可以看出,门神是由生活中的凡人演化来的,他们都是杀人如麻的武将。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老的《山海经》《典术》尽管较为严肃,却为我们描绘了神仙鬼怪的世界,可以称得上是亦庄亦谐。 |
B.桃木被选为辟邪震鬼之物,是因为在《山海经》《典术》这些古老的杂书中都记载了桃木是“五木之精,仙木也”。 |
C.尽管民间有挂钟馗像的习俗,但是钟馗到底长什么样,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原型,钟馗只是一个虚构的人。 |
D.有皇上的御旨,再加上名画师吴道子的妙笔,秦琼、尉迟恭两位大英雄便成了民间喜闻乐见的门神。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神话中的神灵的活动与凡人同在一个地理平台上水平展开,人和神难以分清。而西方的神话,例如古希腊、罗马的神话,具有的是一个纵向垂直的等级结构,神灵们各自掌管着人间的一个部门,但又并不与人生活在一起。 |
B.小燕子赵薇、老天王刘德华、小天王周杰伦、大小熊猫、大头娃娃等只是因为受到人们的喜爱而走进门神队伍的。 |
C.传说中的“蓬莱”“瀛洲”“方丈”三座并不存在的仙山就属于一个地理平台上水平展开这一思路所创造的神仙世界。 |
D.从神荼、郁垒到大小熊猫、大头娃娃,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门神所具有的神秘力量并没有减少。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法国石油研究所(IFP)几天前作出了关于石油储备的乐观估计:未来不会出现石油匮乏。
专家们认为,新技术的发展将保证世界在使用石油方面至少延长一个世纪。石油研究所的这次预估是在石油天然气极限用量研究协会(ASPO)作出其悲观评估几天后作出的。后者推出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世界石油的消费高峰将于2010年提前到来。法国石油研究所主任奥里维耶•拉贝尔说:“经济学家要比地质学家更乐观。”他认为,ASPO没有把技术进步的因素考虑进去,他说:“早在1973年时,他们就曾说过世界石油储量只够30年之用。”
的确如此,几年前,人们还无法想象在地下六千多米或水下三千多米处开采石油。然而,美国进行的一项试验实现了在地下8000米极深处开采石油的壮举,而壳牌石油公司的深海开采深度也达到了2313米。如此深度的油田都是一些未开发的处女地,人们对它知之甚少,这里可能隐藏着一些新油田。它向人们提出了非常严峻的技术挑战。
奥里维耶•拉贝尔指出,钻探深度每增加500米,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就要增加一倍。因此,石油业界如今正在试验碳素纤维管道及一系列隔热措施。尽管石油的“怕冷性”是众所周知的,但这并没有阻止人们去寻找可以勘探的、新的、更加危险的油田,例如北极地区的油田。许多业界负责人最近都表示,他们打算在高纬度地区进行海上钻探,这就要求解决棘手的石油凝固的问题。凭借其丰富的高纬度石油储备,俄罗斯在这方面具有最大的发展潜力。
除了新的勘探技术之外,其他一些技术还能通过提高原油的开采率来提高已知油田的储量。根据油田的不同,开采率的区别很大,有的油田的开采率为80%,有的仅为10%。在一般情况下,新技术以及注水法和注气法的使用可以使开采率达到35%。像印度尼西亚杜里油田这样的一些油田,原油开采率在40年之内提高了6倍。当今的研究目标是,在未来10至15年的时间内将世界油田的平均开采率提高到50%。由于重油黏度太大而很难提炼,研究人员建议用类似于洗涤剂的活性剂对油井进行淋滤,将原油稀释。但这种化学方法的成本还需降低才有可能被广泛采用。通过注入蒸汽的办法给原油加热是另一种亟待研究的办法。
研究者们还计划对钻头进行改良,采用更加坚固的材料,为其安装显像设备,使之能够到达更深、更为复杂的地层。下列不能作为“新技术的发展将保证世界在使用石油方面至少延长一个世纪”的证据的一项是
A.美国的一项试验实现了在地下8000米深处开采石油,壳牌石油公司实现了在深海 2313米处开采石油。 |
B.凭借其丰富的高纬度石油储备,俄罗斯在这方面具有最大的发展潜力。 |
C.采用更加坚固的材料来改良钻头,并安装显像设备,使之能够到达更深、更为复杂 的地层。 |
D.新技术以及注水法和注气法还可以通过提高原油的开采率来提高已知油田的储量。 |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未来石油储备的估计,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乐观的,一种是悲观 的。 |
B.法国石油天然气极限用量研究协会(ASPO)认为世界石油的消费高峰将于2010年 提前到来,而石油研究所(IFP)的专家则认为新技术将保证世界在使用石油方面至少延长一个世纪。 |
C.一般情况下,新技术、注水法和注气法都能有效地提高原油的开采率。 |
D.当前人们已经在研究用通过注人蒸汽的办法给原油加热来提高原油的开采率并逐步 |
降低原油的提炼成本。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技术的进步,油田开采率的提高,石油储备将越来越丰富,人类不必为石油匮 乏而担心。 |
B.目前油田石油的开采率普遍较低,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应用,10至15年内世界油田 的平均开采率将提高到50%。 |
C.用活性剂对油井进行淋滤将原油稀释的办法能有效地提高原油的开采率,将很快得 到广泛的运用。 |
D.新技术虽然能保证世界在石油使用方面的时间延长,但石油资源终有枯竭的一天, |
因此人类要从长远发展考虑,研究用其他能源来替代石油。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摩天大楼的防火之痛
号称“电视台里的变形金刚”的央视电视文化中心,还未来得及全面展示其“享受建筑”的理念,就“报废”在2009年元宵节的大火中。火灾,已经成为摩天大楼致命的“杀手”。
高层建筑,尤其是外观怪异的高层建筑,一般是钢结构建筑或部分采用钢结构,这是因为混凝土结构太重了,而钢结构可以做到很高很大。对于摩天大楼,尽管钢结构具备主体结构比较轻、建造快、现场施工量小的优点,但其致命弱点是怕火——虽然钢本身并不燃烧,但普通钢材在600摄氏度的环境下,强度就和面条差不多。所以,钢结构安装后会在表面喷涂一层厚厚的防火涂料,一般涂料保证的耐火时限为2~3小时,以供建筑内部的人员逃生。一旦大火烧过,钢结构往往严重受损。如果救火时浇水,对其破坏将更加严重。钢结构高层建筑即使发生不大的火灾,技术上也必须拆除才能保证安全。世界上最典型的此类事故就是美国“9•11”事件。事实上,世贸大楼不是撞塌的,而是烧塌的,因为高温导致钢结构变形,承受不了上面的重量。权威资料显示,央视电视文化中心不是纯钢结构,而是型钢混凝土结构,耐热性能比钢结构好。虽然央视这幢楼目前没有坍塌的危险,但在大火的作用下,大楼的结构强度会受到很大影响。另外,高温还可能导致结构变形,使建筑结构的受力状态发生改变。
央视大楼的建筑结构中间有一个二十几层的巨大中庭,南面是客房,北面有客房,有店铺,所有的装修都是木材的。很多建筑物火灾都是由装修材料引起、扩散的,而且建筑是中空的话,也比较容易扩散火情。为了追求建筑外观效果,央视的这栋大楼外墙分两种形式,一种是可以透光的玻璃幕墙,另一种是像罩子一样的铝板幕墙。大火正是从一面玻璃幕墙中汹涌而出,而铝板幕墙的一面基本无火。据了解,很多摩天大楼均采用玻璃幕墙,国内外建筑界对此颇有争议,其中日本、德国等国家明文规定禁止使用,原因在于玻璃幕墙虽然本身并不燃烧,但会因抽风作用而成为火势蔓延的途径,而且常常等不到人员疏散完毕,幕墙就已达到耐火极限而向下掉落,严重影响人群安全。
据了解,在业内,高层建筑被称为“灾害放大器”。由于高层建筑内各专业竖井林立,火灾时这些竖井就像高耸的烟囱,构成火势蔓延的主要途径,“火势将比低层建筑猛烈百倍”。目前,全球消防体系能够提供的最高云梯约130米,而北京市消防系统最高的云梯不超过100米。在这个基础上,高压水龙还能喷射出10米左右。通常,消防云梯车只能升至限定值的80%左右。如果地面风力达到4~5级,云梯车则无法升高作业。如果着火的摩天大楼超过云梯的高度,则无法从室外扑救,除非动用直升机。城市安全部门曾做过试验,让一名身强力壮的消防员从第33层跑到第1层,用时35分钟。而火借风势,30秒内就可以从第1层到达第33层。这样算来,当火灾发生时,慌乱的人群跑到楼外逃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在国际社会上,摩天大楼防火方面的安全性能一直备受质疑。在全世界范围内,摩天大楼火灾频频。所以,1974年芝加哥443米高的西尔斯大厦落成后,美国一大批建筑工作者拒绝设计摩天大楼。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有改动)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统的用水灭火的方式会对遭火摩天大楼的钢结构产生严重的破坏。 |
B.虽然大火改变了钢结构的强度,但央视电视文化中心不会有坍塌的危险。 |
C.由于材质不同,铝板幕墙阻隔火情的效果明显好于玻璃幕墙。 |
D.如果地面风力达到4-5级,云梯车就只能升至限定值的80﹪左右。 |
下列不属于央视电视文化中心火灾隐患的一项是
A.部分采用钢结构 |
B.建筑结构中有一个二十几层的中庭 |
C.客房、店铺的装修材料都是木材的 |
D.有巨大的玻璃幕墙 |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能有效延长钢结构表面所涂防火层的耐火时限,就将能满足高层建筑内部人员的逃生需要。 |
B.从央视大火的教训中可以得知,我们应该向日本、德国等国学习,明文禁止建筑物使用玻璃幕墙。 |
C.在摩天大楼防火方面的安全性能还不能得到充分保证的情况下,停建摩天大楼也许是最明智的选择。 |
D.云梯高度的增长往往赶不上摩天大楼升高的速度,摩天大楼一旦着火,室外扑救无法实施。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谈到艺术,人们常说:西方写实,东方写意。这种不同其实是东西方哲学观念的不同,故在表达理念的艺术手法上迥然有别。
从希腊人开始,西方人一直认为,整个存在,包括宇宙都是可以理解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原因。西方艺术的源头是希腊的雕塑和建筑,建筑的空间位置讲究各种数比关系和几何秩序,人体雕塑中各种秩序、比例的和谐是希腊艺术家所孜孜以求的。因此西洋画特别讲究从形体光色关系上苛求细节、越来越精细逼真,毫发不左地模仿自然,刻意求实。然而东方民族的整体自然观导致中国人不信赖自己的视觉印象,认为越是想努力把握自己所面对的自然,便越是难以把握其原状,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就是这种心理状态的反映。在中国艺术家看来,人是万物万象中的一个有限物,他是不可能认识自然的,在“以为有物”,而“未使有封”之际,方可保留天机的完整。而“一旦有封”(分类、概念化),一旦有“是非”之分(有判断),天机的完整性便开始分化、破碎。因此,中国艺术家认为,写实只是雕虫小技,苏轼说过: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因为人是无法表现自然之道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即“封死则道亡”。这一切都使中国艺术家放弃再现和模仿自然的冲动。中国画的意境是虚静空灵,笔墨是简率疏淡,他们遵从庄子的指引,“无知”、“无为”、“无我”、“心斋”、“坐忘”。因为“有我”,才会有恐惧、有苦恼。西方人就是因为“有我”,才会妄自尊大地想要规划世界,解释世界。而“丧我”、“无知”,不用自己的思维分解这个世界,就能重新拥抱原有的具体的世界。因此,依照老庄哲学,中国人在自己的诗词、书法和绘画中,不仅没有否定自然,反而找到了“离形去知”的解脱方式,这成了中国人拥抱自然、跃身大化、天人合一的内在动因。艺术家只有放弃对物象外形的追求,才能在忘我的宁静中进入自然现象内部而与之呼吸与共。在中国画中和谐生动、灵气往来,艺术家浑然坐忘于山水花鸟之间,如树、如山、如水、如云。有西方艺术评论家说:“中国画虽然讲究空灵,却又最写实,最超越自然而又最接近自然,是世界上最心灵化的艺术,而同时又是自然本身。”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有某些鲜明的个性,其思维的特点是“抽象而不彻底”,是带有具体的抽象,带着感性的理性,是介于感性与理性之间的一种状态。
因此,由于东方人的哲学,由于坚信人用“心”思考,而不像西方人很早就知道人用“脑”思考,这样的哲学,触动中国人的是“抽象而不彻底”的美感(梁漱溟先生用“心役于形”概括)。东方人接受了不可理解的天地万物的存在,并一直同这种无意义性共处。故在东方人看来很自然的表意特征的艺术形式,就同生活本身一样没有形式、一样正常,一样无理性。如果西方艺术家认为东方音乐“没有意义”,那么,东方人完全可以回答,这是自然本身的无意义性,无休止地延续下去,没有开头、中场或者结尾,而一切西方古典文学、艺术都有开头、中场或者结尾的理性次序。西方艺术传统还对崇高和平庸的事物严格加以区分,要求以最高级的艺术形式处理最崇高的主题,因此对东方人盛赞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趣味目瞪口呆,不能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19世纪以来西方艺术家对自己继承下来的古典艺术传统普遍不满,甚至无法忍受,这是因为他们对待世界的整个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位20世纪的西方艺术评论家说:“我们欧洲的艺术有一种致命的倾向——要成为科学”。可谓一语中的。而摄影和影视技术的出现更让西方传统的写实艺术理想无立足之地。他们感到了理智的苍白与可怕。辜鸿铭老先生看得真切,他说现代西方艺术乃至人文学科是在“心灵与理智的可怕战场”上厮杀,是在“洒满墨水的世纪”为求生存而战斗。可斗来斗去,仍然摆脱不了科学的纠缠,这不,它们双双走在“彻底抽象化”的道路上,只不过科学是理性的抽象化建构,艺术是用抽象表达对非理性的尊重,真是貌离神合啊!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A.西方艺术家认为东方音乐“没有意义”,东方人则认为这是自然本身的无意义性造成的。 |
B.19世纪以来,西方艺术家对自己继承下来的古典艺术传统艺术科学化倾向普遍不满。 |
C.中国艺术家认为,写实只是雕虫小技,重要的是写意。 |
D.中国人思维的特点是“抽象而不彻底”,而西方人则是“彻底抽象化”。 |
E.中国人一直误认为人用“心”思考,因而中国艺术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下列不属于中国艺术家的观点的一项是()
A.人是万物万象中的一个有限物,因而人认识自然的能力是有限的。 |
B.要避免天机的分化和破碎,艺术家不应追求再现和模仿自然。 |
C.人对自然之道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艺术家应拥抱自然、融入自然。 |
D.艺术要摆脱科学的纠缠,要强化抽象,以表达对非理性的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