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白日梦”
白日做梦,一向是个带有嘲笑、挖苦和讽刺意思的贬词。殊不知,常做白日梦的有截然不同的两种人:凡夫俗子和超尘拔俗者。一个懒汉,每当他穿过荒野总是幻想能踢到裸露在地表上的一块黄金而成为富翁,这便是典型的世俗白日梦;而超尘拔俗的“白日梦”则往往是科学、艺术和哲学创作的发酵。第一流的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都是一些杰出的醒着做“梦”的人。
牛顿就是这种人。他因看到苹果落地而联想到月球绕地球的运动,联想到苹果的加速度同月球的加速度是同属一类的观念,发现重力仅仅是万有引力的特例。牛顿作这一从地到天的联想需要有何等宏伟的想象力啊!在常人看来,那仿佛是疯狂,是幻觉,是梦中才会出现的情景。
物理学的理想实验按其性质也是绝妙的“白日梦”。惯性定律就是一个。因为它不能直接从现实世界中的实验得来,只能从观察中再根据想象和推理做出。我敬爱爱因斯坦,就是出于我把他看成是个白日梦幻者——理想实验大师的缘故。
艺术作品的“白日梦”性质更突出。浪漫派诗人、音乐家和画家爱梦幻世界远胜于爱现实世界。艺术世界比现实世界好,因为它更富于理想性,更接近人所追求和向往的境界。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哲学家也是醒着做白日梦的人。老子的梦是有关宇宙的本原和根本法则,即不可捉摸的“道”。柏拉图将人比作洞穴中被捆缚住、只能朝前看的囚犯。其身后有一堆火,他们只能从墙上看到自己和身后物体的影子,并把这些影子看成是实在的。当一名犯人逃到阳光底下,第一次看到真实的世界时,才认识到他过去一直被影子所欺骗的。真正的哲学家正是从洞穴中逃到真理阳光下的囚犯。
精神病患者的幻觉症也是一种白日梦。那么,它同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白日梦有何不同呢?区别之一是:前者是个不可逆过程,后者是可逆过程。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创作是从现实世界出发最后又能落脚到现实世界。当舒曼的《梦幻曲》一回到现实,萦绕在千万人的心坎,人们即能分享到“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的美感和魅力。精神病患者自认为是女皇的幻觉则是不能实现的,别人无法同它发生共鸣。
(选自赵鑫珊《哦,美丽的“白日梦”》有改动)下列对文中“白日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白日梦”分为世俗白日梦和超尘拔俗的白日梦,做前一种梦的是凡夫俗子,做后一种梦的都是第一流的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 |
B.“白日梦”从前是个带有嘲笑、挖苦和讽刺意思的贬词,而现在只用于指美丽的幻想。 |
C.柏拉图将人比作洞穴中的囚犯,他们始终把影子当成实在的,一直被影子所欺骗,是从不做“白日梦”的人。 |
D.“神六”科学家设计飞船邀游蓝天的构思就是第一流的“白日梦”。 |
下列对“前者是个不可逆过程,后者是可逆过程”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白日梦都是可逆的,而精神病患者的白日梦是不可逆的 |
B.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白日梦都是可以实现的,而“不可逆过程”的白日梦是不能实现的。 |
C.“可逆过程”的白日梦都具有魅力,能给人美感,而“不可逆过程”的白日梦不具有魅力,也不能给人美感。 |
D.“可逆过程”的白日梦都能使别人同它发生共鸣,而“不可逆过程”的白日梦却不能使别人同它发生共鸣。 |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做超尘拔俗“白日梦”的一流的科学家必须有极强的观察、联想、想象、推理能力。 |
B.“梦幻世界”就是“艺术世界”,它比现实世界好,因为它更富于理想性、更接近人所追求和向往的境界。 |
C.无论超尘拔俗者还是凡夫俗子都会做“白日梦”,只不过凡夫俗子所做的大多是“黄金美梦” |
D.超尘拔俗者的“白日梦”往往是不太被常人理解的,却常常是创作活动的发酵。 |
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题。
忧伤,每天只能演奏一次
泡沫
才十一月初,冬的气息已经蔓延了整个城市,早上就有清薄的寒雾飘渺在山间水上。我靠在临河的车站等车,被那份湿冷渗得有些避缩,然后,忽然被一阵琴声吸引了。
循声望去,那棵落叶的榕树底下,立着一个街头音乐家。大约中年的样子,正微闭着眼,用他的小提琴奏着一首我说不上名字的乐曲。也不清楚,他的哪一点忽然触动了我。也许,是他那有些残旧但干净的衣着;也许,是他脸上的那抹深刻的忧郁。我开始认真听他拉的曲子。很清凉的调子,如风里的叹息,如落叶的哀怨,是城市里最后一篇真实的哀伤,婉转着生命的绝艳。小提琴细细的,诉着如影随形的无奈与悲哀。我听入了神,心,一点点地被郁郁填满,思絮飘进许多不可知的愁里……
他奏完了,却没有人给他掌声和零钱。我望着这孤零零的街头艺术家,忽然起了一股冲动。于是跑上去,把钱包打开,里面还有十来欧元,我把纸币和钢崩统统丢到了他面前的小竹篮里。他显然有些惊讶,认真看我的眼睛。他有双湛蓝的眼,也许是因为颜色浅,所以,显得非常温柔。
“谢谢!”他说 。
我有些脸红,于是问他:“这首曲子很好听,叫什么呢?”
他露一个浅笑,“叫作‘忧伤的流年’,是我写的,很高兴你喜欢!”
心,还在那份清澈的迂回里沉沦,于是幻想着,这音乐是为着纪念一份刻骨铭心的感情,或者,是一份对人生艰辛的悲怆感悟,又或者……
我没有再问,任想象悠远的驰骋。总之,这纯粹的忧郁感动了我,于是请求他再奏“忧伤的流年”。他的眼智慧的了解的凝视着我,仿佛看穿了我的心绪。然后微微摇摇头,他说:“忧伤,每天只能演奏一次!”
他还是奏了,但是拉的是《卡门》和另几首欢快的小提琴曲。音乐快乐无拘的跳跃着,说不出的俏皮与欢乐,那份飞扬吹散了初冬的雾气。我怔住了,看着听着,音乐里,他的眼波里,蓦然,体会到种灵魂深处的关怀与抚慰。
人生有太多的无奈与辛苦,为感情,为事业,为生活。每个人的心底,似乎,都埋藏着不愿示人的脆弱。音乐,艺术,文学,多可成为人们发泄或疗伤的圣药。
他只是个自由的也许潦倒的街头音乐家。但是,他善感的心似乎已经了悟了那刻我心中的清冷。所以,他告诉我,悲伤,每天只能演奏一次!
每天,为深埋的忧郁叹息一次。不可沉沦,因为每个人都还有要面对的生活与责任。如若迷失在流转的岁月,只会耽搁了行程,在明天继续为今日的伤感而叹息。如果你肯用心的去发觉,我们拥有更多的,该是爱和情感。穿梭不息的时光里,我们还要相信幸福,相信感动,相信人世间,纯粹的理解带来的欢欣!
寒冷的季节里,还有我温暖的声音,希望每个人,都能对生命,充满单纯的感谢!
(2007年第7期《读者》)第三节中“我望着这孤零零的街头艺术家”,为什么“忽然起了一股冲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第七节“心,还在那份清澈的迂回里沉沦,于是幻想着,这音乐是为着纪念一份刻骨铭心的感情,或者,是一份对人生艰辛的悲怆感悟,又或者…… ”根据原文推断和想像,请你为最后的“……”写两句话,内容要合得上语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概括这篇文章的主旨,并说说作者是如何揭示这个主旨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悲伤,每天只能演奏一次!”请结合文章和自己的生活感悟,谈谈你的理解。(不少于80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或许,我们曾游历过许多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山胜水;或许,我们曾目睹过许多以山水为题材的影视片和图片;或许,我们本身就居住在山环水绕的环境之中;至少,我们也曾品读过许多描绘优美山水的名篇佳作。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开阔了我们的视野,陶冶了我们的情操,给予我们无穷的美感,也给予我们诸多的启迪。请以“我与山水”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看 树
高林瑜
在乡村学校,十多年了,我总喜欢看树。在四季的轮回中,树像这幽静的村庄,呈现它自己的色彩。面对一棵树,我所追寻的只是树与天空构成的一种最纯朴的风景,然而这一切给人的感觉,却像心灵散发的一阵阵光芒。
在春天的田野,我曾看过一棵树。那是一个已被水珠打湿的傍晚,我轻轻地抚摸着一棵枝干像盘龙一样的榕树,它的庞大的树身盖住了一大片庄稼。和煦的风从耳边掠过,心霎时像一泓明静的湖水,一向被忙碌踩乱的日子在心中渐渐沉静了下来。这时,风是最美的问候,把那些曾在往事中褶皱的情感抚摸得平平展展的,似乎把人的每一缕思绪都变得那么纯粹而葱茏了。从此,每当春天,我的心就成了温柔的绿色。
在夏天的山道上,我推着满装学生课本的三轮车,看过树。阳光火一般灿烂,山道上是一棵棵苦楝树。它们尽力伸着腰肢,向我展示着一种青春的动感与奔放,碧绿的叶子润润地生长着。那树阴给我的心遮上了一把清凉的伞。于是,我用歌声开始装点这长长的山路,用昂扬的心情把不经意间掉进心里的那一点点孤独赶走。这时,最好掬一捧山道旁清澈的泉水,让那一阵阵清凉去廓清那迷茫的视野。然后再摘几片大大的叶子,把阳光全装在心底。
在秋天的乡村,我带着学生们,看过树,我对他们说,秋天的每一棵树,都负载着一颗成熟的心灵。一棵树也许滋润不了万物,担它能滋润自己的每一片叶子,养熟自己的每一个果子。他们脸上荡满欢笑,如一个个红透的果。然后他们一个个把心贴紧树,紧紧地去拥抱那些树。这时我突然觉得,对于他们,面对一棵树,竟是一种最美的完善。
在老家冬天的高原上,我曾和父亲赶路,看过树。那是一排白杨,它们和我们一样,在朔风中感受一种寒冷。它们是钻天杨,很高大,但脚下却牢牢地抓住一方泥土,头顶一片苍天,在风与雪中挺直着躯干,就像一杆杆坚强的旗帜。我知道,这是一种与脆弱无关的美丽。那一刻,我们只是和树一样在凛冽的冰雪中遥望自己的远方。那是一排挂满冰霜的树,然而它们却至今虔诚地站着,在我记忆的春天。
我喜欢看树,也爱思索树。人的一生就像一条长路,许多人走不到向往的尽头,而树的一生像一片叶子,竟能把一生几乎完美地走完,直到将每一片叶子都染成金黄。我不曾想这是为什么,但我明白,树的四季都在承受烈日和风雨,它坦然地以一种坚毅面对一树同样的叶子。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哲人的话:“永远不要哀叹,像树叶一样用一生绿着,最后成熟一个金色的梦。”这是关于一片叶子的名言。我想,这也是关于每一棵树的名言。很多时候,我在想,不管谁怎么说,我总渴望像树一样活着,坦然地正视自己的一生。
(1)请赏析“风是最美的问候,把那些曾在往事中褶皱的情感抚摸得平平展展的”这句话。(4分)
【答】
(2)请你用自己的话表述作者在四季看树时内心受到的影响和启迪。
【答】春天看树:
夏天看树:
秋天看树:
冬天看树:
(3)你怎样理解“我总渴望像树一样活着,坦然地正视自己的一生”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答】
(4)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描述树的特征表达对人生的感悟。 |
B.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其中“树的一生像一片叶子,竟能把一生几乎完美地走完”一句用了比喻和比拟的方法。 |
C.“我喜欢看树,也爱思索树。”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前面写树转到后面写人。 |
D.文中提到树“能够滋润自己的每一片叶子”“直到将每一片叶子都染成金黄”,委婉地传达出一位乡村教师对学生深沉的爱。 |
E.文章最后一段中哲人的话,把树的形象描绘得更加具体、逼真,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答】迁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哈尼梯田彭程
眼前铺展开了一个奇迹。
一个令人不由自主地屏气凝神的奇迹。在它面前,语言顿时黯然失色了,一切描绘都显得贫乏无力。
在云南高原的腹地,在哀牢山的南麓,在比遥远更遥远的地方,在高山之上的高山里,奇迹在尽情地袒露自己,仿佛一望无际的野花在淋漓恣肆地绽放。也许是因为它的僻远闭塞,才得以保留了这份本色和完整。它们美得如诗,如画,如梦,如幻,最出色的想象力,至多也只能勉强抵达它的边缘。
这是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的梯田。
短短的两天中,在多依树、老虎嘴和坝达景区,我们一行远方来客,一再感受着那种难言之美带来的撞击和撼动。请想象你站在某个高处,视野所及,四面八方、远远近近的山坡上,尽是一望无际、层层叠叠的梯田。它们如同一排排海浪汹涌而来,然后瞬间突然静止、凝固,成为如今的模样。它们一层层地,由低处升到高处,由谷底爬到峰顶,充满在天地之间,让目光变作一道道往返收放的活动标尺,在俯瞰和仰视间丈量它的巨大和辽阔。往往一座山坡上,就有成千上万亩梯田。梯田随山势地形而变化,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最大的足有数亩;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间也开田,最小的仅有簸箕那么大。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千姿百态,变幻莫测。梯田上面,有漫漫云海的覆盖,梯田旁边,是茫茫森林的掩映,端的是神奇瑰丽,莫可言状,让人惊叹。
哈尼梯田,是天地造化的鬼斧神工与数十代哈尼人的智慧和勤劳通力合作的结果。这里位于哀牢山南部,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来自高山森林的山泉,源源不断地流淌。在漫长的岁月中,哈尼人垦殖了成千上万片梯田,同时将山上大大小小沟箐中流淌不断的水,分渠引入田中进行灌溉。山水四季长流,梯田中可长年盈满,保证了稻谷的发育、生长和丰收。
哈尼人开垦梯田,固然是为了种植,但他们的做法表明,他们决不肯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罔顾久远,贪婪攫取。他们的每一个行动,都考虑到了子孙后人的福祉,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呵护。这个民族信奉的是自然神,房前的一簇茂竹,屋后的一棵大树,在他们眼里都是有着灵性的。人的幸福,离不开神灵的佑护。所以他们在开垦梯田时,处处显示了虔敬和细心,照顾了山的走势,水的流向,为树木的伸展留出了空间,为鸟兽的进出安排了路径,也因而达成了人和自然万物的高度和谐。本来无生命的物体,当人以虔诚的爱心对待它们时,就会把情感注入进去,从而使得它们也仿佛具有了灵性。就像过去时代中有时被当作信物的手工艺品,一幅蜀锦或一块苏绣,被女主人怀着深情厚意,一针一线织就,爱如针脚般细密,才使得它们坚固而美丽,荡漾着无尽的韵致。
也是因为如此,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哈尼梯田,才这般仪态万方、楚楚动人。
日出时分的多依树,日落时分的老虎嘴,据称代表了哈尼梯田美的极致。因为住处遥远,我们错过了这两个时间,但即便如此,眼前所见也足以让人叹为观止了。观赏梯田最美的季节就是冬天,庄稼已经收获,视野里袒露无遗,可以充分凸显出梯田的婀娜曲折的轮廓。我们有幸在这个时节来到这里,目睹了它最动人的神韵。一级级蓄满了水的梯田,在阳光下熠熠闪烁,反射着银光,仿佛镶嵌在大地上的成千上万面镜子。
有道是既得陇复望蜀,虽然已经被盈满视野的大美深深迷醉,但潜意识中仍然有一些不满足。哈尼梯田的动人,在于丰富和变化。阴晴变幻,晦明更替,寒暑嬗变,梯田形相无穷,胜景无限。风景是若干元素的排列组合,季节,天气,植物,任何一项的变动,都会带来截然不同的整体形貌。一年四季,梯田皆有其独特的美质。夏天,秧苗青葱是一种风采,秋日,稻谷金黄又是一种韵致。遗憾的是,无缘目睹其他几个季节的迷人风景,只能在想象中加以描绘了。其实,不必说四季,即便是一天中,也有朝晖夕阴的变幻。在老虎嘴、多依树两个景点,尽管各只停留了一个来小时,但我们却已经充分体验到了这一点。明镜一样的水田,倒映着蓝天白云,明亮澄澈,但有时一大团云朵飘过,在地面某处投下了阴影,那里的梯田的水面便变成了银灰色,如未曾打磨过的铜镜。陪同游览的当地友人一脸陶醉地介绍说,清晨,梯田是玫瑰红色的,夕阳落山的时候,又是镀了金一般。正听着,忽然起风了,原本平整如砥的水面,顿时泛起无数涟漪,仿佛一幅幅揉皱了的丝绸。
有韵律,有节奏,有色彩,哈尼梯田具备了音乐、图画和雕塑的充足元素。色彩是直观的,而节奏和韵律,则体现在万千梯级的递进和迂曲之间,体现在彼此的唱和与应答之中。需要在你静默的凝视中,才会慢慢地浮现出来,升腾起来,应和着连绵的松涛声,或者近处村寨里的一声鸡鸣。哈尼梯田的质感是真切生动的,所以才有“大地雕塑”的美誉。这是真正的大地艺术,而哈尼族人民便是伟大的大地艺术家。
我们一行,自四面八方,来到西南重重叠叠大山中的这一隅。以世界之大,人生之倥偬,这种机缘只怕是难以重复,此后飞鸿雪泥,彼此暌违,只能在回忆里再度晤对了。为了使回忆能够美好和丰满,此刻,且细细地观看,深度地沉醉吧,恍惚中,物我相融,让自己变成田埂上的一棵树,一簇竹,化身为万千梯田中的某一级。那盈盈水田的明媚闪光,便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一声赞叹。
(选自《光明日报》2010年2月26日)本文以“提前铺展开了一个奇迹”开篇,有什么作用?
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最出色的想象力,至多也只能勉强抵达它的边缘。
(2)这是真正的大地艺术,而哈尼族人民便是伟大的大地艺术家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道德的科学解读刘永
道德也许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概念,但我们却能很快领会它。一名学龄前儿童知道不该在教室吃东西,因为老师说过这样的话。但如果老师说,可以把另一个学生从椅子上推下来,这个孩子会犹豫,他会说:“不行,老师不该这么说!”孩子拒绝学坏,即便某个权威人士支持坏行为。这就是道德和社会习俗的区别。心理学家认为,孩子们天生就能察觉这种区别。
当然,事实上,这个孩子有时会打人,也不会觉得这样做很坏,除非他被发现。大开杀戒的暴君也是如此。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马克•豪泽说:“不同人的道德判断力是相同的,但道德行为各式各样。”我们明白规则,但我们并不是总会遵守那些规则。
道德最深厚的基础是同情,即明白伤害自身的事物也会令别人有同样的感受。其他物种也拥有这项品质。俄罗斯灵长类动物学家纳迪娅•科茨是最早研究人类以外物种的认知能力的人之一。她在家里养了一只年幼的黑猩猩。当黑猩猩爬到房顶上时,为了让它下来,通常采用的策略是呼喊、斥责和拿出食物,但很少起作用。但如果科茨坐下来并假装在哭,黑猩猩会马上来到她身边。
豪泽认为,所有人都掌握了他所谓的道德语法,但正如不造句语法就毫无价值一样,除非有人教你如何运用是非观,否则它也毫无用处。
是我们周围的人教会了我们。不同群体的不同的道德规范,因文化而异。在何时应该帮助别人、何时不应该的问题上,各个群体的观念冲突很大。普遍原则是:帮助与家族关系密切的人、忽视与家族关系疏远的人。一部分原因在于,亲眼所见的困境比耳闻的更加真实。另一部分原因在于,从前,你所在部落的幸福安宁对你的生存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而敌对部落的幸福安宁则不是,甚至是威胁。
然而,无须由国家制定道德规范,群体也能发挥这种作用。维护群体道德最有力的工具之一就是排斥某人。相对于食肉动物,人类是弱小、没有抵抗能力的,因此,免遭驱逐是很重要的。
迫使我们遵守道德规范的机制很多,为什么还会经常出现不道德行为呢?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对20位健康志愿者的脑部进行扫描,观察他们看到合法和违法场景时的反应。与关注虚拟犯罪场景关系最密切的脑部活动发生在杏仁核,这个位于脑部深处的结构帮助我们将错误的行为和惩罚联系起来,其活跃程度随着犯罪场景的严重程度上下波动。幸运的是,绝大多数人从未像连环杀手那样严重违背道德,但我们的确会在程度不那么严重的事情上违背道德。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并非必须在家中、社区和工作场所行为规矩,而是必须对我们所属的群体以外的人予以同等的道德关怀。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节)下列关于“道德”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一个概念,道德的含义很是抽象,也许难以进行简明扼要的清晰表述。 |
B.对人类而言,道德具有先天性,其是非观的运用能力是与生俱来的。 |
C.道德判断力并不是简单的转化为人的自觉行为,知与行常常是相互割裂的。 |
D.道德是一种社会性的规范,是作为协调人与人关系的准绳而发挥作用的。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任何人都具有大体相同的道德的判断力,但是日常道德表现却因人而异。 |
B.将心比心是人类乃至灵长类动物普遍拥有的品质,它构成了道德最为深厚的基础。 |
C.光凭道德自觉并不能约束个体行为,个体行为必须受到群体行为的制约。 |
D.道德规范具有强烈的社会性,不同的文化决定了不同群体之间难有共同的道德原则。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心理学家对孩子是非分辨能力的研究成果,可以证实“人之初,性本善”。 |
B.遵守公共道德规范,在某种意义上说事关所在群体乃至国家的幸福安宁。 |
C.既然道德具有先天性,那么在此基础上会很容易引导全体公民做好事,并蔚然成风。 |
D.道德建设上的最大难题,是跳出所属群体的小圈子,给予全人类以博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