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是教育公平备受考验的一年,“浙江高考航模加分”和“重庆31名考生民族成分造假”等事件的曝光,让教育面临着公共信任危机。当前,教育不公平的主要表现之一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在我国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公平分配这些资源,使老百姓感受到公正,成为近年来“两会”代表、委员重点讨论的内容。不少网站开设专栏,让公众参与讨论,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部分公众的观点还成为政府决策的依据。
(1)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有何意义?
(2)为防止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发生,公民可以通过哪些监督渠道实行民主监督?
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世界各国都在寻求应对危机的良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拉动经济增长有三驾马车,即投资、消费和出口。由于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国际市场环境恶化,外部需求减弱,国家采取了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强有力措施。但有的专家指出,我们在立足于扩大内需的同时,不要忽视外需,要千方百计扩大出口,从长远来看,这有利于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
(1)请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为我国扩大外需、扩大出口出谋划策。
材料二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农民工成为受冲击最严重的群体之一,官方统计当前
中国失业农民工二千万。 2007年和2008年毕业的大学生,分别还有100万和150万人没有找到工作。2009
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量达到6lO万人,而目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又使许多企业减少了新增
的岗位。
大学生和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成为当前党和政府解决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2)请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应如何解决农民工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就业促进法》将多年来行之有效的就业再就业政策措施通过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从法律上确立了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制度保障和长效机制,为我们搞好就业服务、搞好就业援助,解决老百姓就业的一系列具体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它是一个民生之法,是一个和谐之法。
(1)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说明《就业促进法》颁布实施体现的政治学道理。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说明“《就业促进法》是一个民生之法,是一个和谐之法”。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三中全会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在新的形势下,党和国家要高度重视 “三农”问题。
材料二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推进新形势下的农村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材料三某村在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决定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容整洁”的要求,用一年的时间强制村民搬入中心村,按统一标准建设别墅式小洋楼,修建村庄大道,率先建成新农村。
运用政治常识分析党和国家为什么要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
材料一山东省A、B市有关发展指标
地 区 |
年度(增速) |
地区生产总值(万元) |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
财政收入(万元)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出口总额(万美元) |
A |
1978年 |
954000 |
440 |
10647 |
209 |
350 |
60 |
2008年 |
15834500 |
63226 |
1562049 |
7737 |
16285 |
397172 |
|
年均增速(%) |
14.8 |
14.8 |
18.8 |
13.3 |
14.2 |
38.1 |
|
B |
1978年 |
42000 |
417 |
8050 |
75 |
351 |
133.5 |
2008年 |
3329000 |
32664 |
330575 |
6619 |
13806 |
104764 |
|
年均增速(%) |
14.6 |
14.1 |
13.7 |
16.8 |
13.5 |
25.8 |
(1)图表反映的经济信息是什么?
材料二A市充分利用区位比较优势,以对外开放总揽发展全局,大力发展对韩贸易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带动体制创新和特色产业培育,成功将区位优势、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强势,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良性互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市发挥农业比较优势,由农业起步,创新农业生产方式,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提升经济,靠农业富民,靠工业强市,实现工农互助、城乡互动、工业和农业共同繁荣、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
(2)结合材料,说明A、B两市经验对山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什么启示?
材料三截至2010年3月17日,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共5104.9万人因旱受灾,饮水困难人口1609万人。中国南方大旱,暴露出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水资源调配能力和供水保障水平低、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的现状。农村基础水利工程或投入不足,或年久失修,或被损毁;因追求经济利益,水库或被承包出去搞网箱养鱼,或搞旅游开发,或建高尔夫球场,或承包水源做矿泉水、纯净水远销外地,更有甚者填湖造别墅;近年来大江大河上大量建设的水电工程与民争水,加大了水资源供求矛盾……干旱是自然现象,但在目前人类掌控的科学技术面前,这已不是不能克服的难题。
材料四旱灾发生后,中央及各受灾省区市高度重视,迅速启动了紧急预案,把抗旱救灾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灾区群众更是自觉自愿组织起来寻找新的水源,他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拼搏精神,硬是把一个个新水源找到,并积极开展生产自救。
(5)结合材料三,运用经济知识分析我国应如何解决水资源面临的问题。
(6)有人说“天灾不由人”,也有人说“抗灾不由天”,请运用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评析。(10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