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1787年宪法的作用不包括( )
A.在美国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制度 |
B.保障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
C.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
D.结束了美国的封建制度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公元7世纪早期,日本的贵族们攫取私地私民愈演愈烈,社会危机严重。朝廷权臣苏我入鹿的独裁势力急遽增大,天皇的权威受到严重威胁。公元645年,中大兄皇子联合他人诛杀了苏我入鹿,消灭了代表旧势力的苏我氏一族,孝德天皇即位,开始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革新首先从刷新政府干部的阵容开始,要求官吏发扬道义,提高效率,并在其赴任一年后进行审核。由唐朝归来的僧旻和高向玄理担任国博士作为最高顾问。
新政最重要的内容是废除贵族所拥有的一切土地和人民,归属于国家。通过改革,人民被授予一定面积的田地,许其终身耕种,由此成了独立自营的农民;农民的赋税负担也得到了改善。人民的生活走上了和过去完全不同的道路。贵族领到了封地,作为直接的补偿。此外,根据位阶、官职和功勋,给与贵族官吏特别的土地和大量的俸禄,从而使他们的存在合法化。
7世纪后期,天智天皇进行了制定律令的尝试,以从形式上固定革新政治。革新政治经过这些时代以后,日本朝着建设文化国家与法治国家的方向前进。
——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
(1)根据材料,概括日本大化改新的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简析日本大化改新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学者一认为:工业革命的本质就是竞争替代了早先曾经控制了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管制。自民族国家形成以来,垄断与政府管制成为了英国的重要经济特征。自17世纪内战以后,经济自由度获得日益的增长。实际上,在整个工业革命过程中获取自由、打破垄断一直都是时代俊杰们不断追求的目标。工业革命的结果证明,自由竞争可能产生财富而不产生幸福。为了促进社会福利和维护公共利益,宗教和道德是必不可少的,这些因素能够消除自由的弊端、确保一个真正公平的自由。从英国的历史来看,工业化更主要地是一个由经济不自由之路转向自由之路的过程。
学者二认为:近代大工业是在十八世纪的最后三十余年中在英国产生的。所谓大工业,首先必须将其理解为一种组织、一种生产制度。市场规模的扩大诱发了组织变化,组织从诸如家庭和手工业生产的纵向一体化走向专业化。专业化导致组织创新,组织创新又导致了技术变化,技术变化进而需要组织创新去实现新技术的潜力。虽然自由放任被视为发展的关键,但自由放任意味着没有限制,而有效率的市场意味着创造一套促进生产率提高的组织或生产制度。
——摘编于【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徐滨《阿诺德·汤因比的经济思想与英国工业革命》
(1)“工业革命发生和发展的动力问题”是工业革命研究史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学者们对此有不同的探讨视角及见解。概括材料中两位学者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研究视角。
(2)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简要说明你赞同的其中一位学者的观点,并举一例史实说明另一位学者观点的可取之处。(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人群)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摘编自《荀子》
材料二汉兴,江都相董仲舒亦大儒,作书美孙卿(即指荀子)。
——(西汉)刘向《叙录》
“荀卿全是申、韩”,“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荀子认为,礼在社会理想层面上的价值是建立社会等差秩序。礼的本意和功能是对人之放任的约束,是对等差秩序的遵守。这种价值取向将会在社会分化的态势下,发挥其社会整合的功能。荀子的礼法价值观虽然有以道德裹胁法律的倾向,但他明确指出了道德与法律的互动关系,充分认识到了道德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另外,荀子还强调为政者的品德对于社会政治的决定性影响,要求处于政治实践中的从政者首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性。
—一高春花《荀子礼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材料四一个成功的自由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将永远是一个与传统紧密相连并受传统制约的社会。……历经数代人的实验和尝试而达致的成就,包含着超过了任何个人所能拥有的丰富经验。
——[英]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
(1)概括材料一中荀子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观点形成的主要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荀子思想在西汉和南宋学术界的不同境遇。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析出现不同境遇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二、四,简述荀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十功者,平准噶尔为二,定回部为一,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之
受廓尔喀降,合为十……乃知守中国者,不可徒言偃武修文以自示弱也。彼偃武修文之不已,必致充其故
有而不能守,是亦不可不知耳……幸而五十七年之间,十全武功,岂非天贶(贶:意为赏赐)。然天贶愈深,
予惧益切,不敢言感,惟恐难承,兢兢惶惶,以俊天稚,为归政全人,夫复何言!”
——乾隆《御制十全记》
材料二中国“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
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中华帝国只是
一艘破败、疯狂的战船。如果说已在过去的150年问依旧能够航行,以一种貌似强大的外表威慑邻国,那
是因为侥幸出了几位能干的船长。一旦碰到一个无能之辈掌舵,一切将分崩离析,朝不保夕。即使不会马
上沉没,也会像残骸一样随流东西,最终在海岸上控得粉碎,而且永远不可能在旧船体上修复”。
——《马夏尔尼眼中的“康乾盛世”》
(1)材料一中乾隆皇帝自我评价的出发点是什么?你如何看待他的自我评价?
(2)材料二中马戛尔尼是从什么角度评价清朝帝王的?两则材料观点的差异反映了什么问题?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原子弹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但给地球带来了更大的战争威胁,甚至是全球毁灭的威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有人问爱因斯坦:第三次世界大战会使用什么武器?他的回答楚:“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什么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用的武器是石头。”
材料二冷战时期,是固与苏联两个超级大国进行核军备竞赛,在战争边缘保持恐怖平衡,其他国家的核冲动大多被压抑。苏联解体后,美国突显单极优势,近来更以单边主义政策谋求绝对安全,甚至不惜颠覆别国政权,由此引起与其敌对的国家的恐慌,导致核武器成为这些国家的“必需品”。——以上材料均据互联网整理
(1)你如何评价材料一中“原子弹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观点?爱因斯坦说“第四次世界大战用的武器是石头”,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恐怖平衡”是如何打破的?对以后国际关系的发展有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