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 )
A.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 | B.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 D.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 |
宋人戴埴在《鼠璞》中说道:“汉以右为尊。谓贬秩为左迁,仕诸侯为左官,居高位为右职。”下列官职的变更属于“右迁”的是
A.秦朝,陇西郡守调任桂林郡守 |
B.西汉,东海县令调任徐州郡守 |
C.唐初,中书省长官转任门下省 |
D.宋朝,三司使调任内阁大臣 |
《汉书·高帝纪下》记载,汉高祖十一年二月下求贤诏,令“御史大夫吕(指高祖功臣周吕)下(下达给)相国,相国郯侯(指萧何)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这说明御史大夫
A.兼有行政职能 | B.地位高于丞相 |
C.可以制约丞相 | D.分享丞相权力 |
唐太宗说:“尚书省,天下纲维,百司所禀,若一事有失,天下必有受其弊者。”唐太宗强调尚书省是
A.国家决策正误与否的关键 | B.位高权重的百官之首 |
C.国家政令执行得失的关键 | D.权势巨大已威胁君权 |
唐太宗李世民从贞观元年起,便以“他官”参预宰相事。还让“他官”参加门下省政事堂会议,成为事实宰相。其目的是
A.约束宰相行为 | B.加强行政管理 |
C.分割宰相权力 | D.提高办事效率 |
这一制度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立,经过历代王朝的不断发展、强化,直至1912年清宣统皇帝退位才被彻底废除,前后历时两千多年。该制度是指
A.宰相制度 | B.三公制度 | C.世袭制 | D.皇帝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