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下表中,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
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阵亡人数统计表(局部)
| 年份 |
阵亡人数(人) |
| 1937 |
125,130 |
| 1938 |
249,213 |
| 1941 |
144,951 |
| 1942 |
87,719 |
| 注: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国民党将领共有115人,其中上将8人,中将42人,少将65人。 |
| A.正面战场始终抗击侵华日军主力 | B.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
| C.国民党是领导抗战的核心力量 | D.国民党军队对抗战有重大贡献 |
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论者认为( )
| A.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 B.分封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
| C.分封制有利于加强王权 | D.郡县制能够消除内乱 |
皇帝见丞相到,起立施礼后才坐下,礼官在旁则高唱赞曰:“皇帝为丞相起”。上述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 ( )
A.西汉初 B_唐朝C.宋朝 D.明朝
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中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
马式”的省级组织。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 ( )
| A.郡国并行制度 | B.中外朝制度 | C.刺史制度 | D.郡县制 |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
| C.制度法令的统一 |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
唐德刚教授在《晚清七十年》中写到:“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的主要表现是( )
|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 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
| C.行省制代替封国制 | D.内阁制代替三省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