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在某村流通了5年、被村民称为“村币”的硬纸币,被国家查处并取缔。这种硬纸片印刷规范,且正面印有“某某村专用”等字样。面额从1元到50元不等。这种村币之所以被取缔,从经济生活角度看,是因为
A.随意印刷和发行纸币是违法行为 | |
B.纸币是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 |
C.纸币作为价值符号,在商品流通中起媒介作用 | D.“村币”仅是价值符号,没有价值 |
世博会中国馆建筑的构思主题是“东方之冠”,它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有机结合,鲜明地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这启示我们
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唯一途径 |
B.文化创新必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
C.文化创新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
D.民族精神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以一种非常感性的方式进入《论语》,又以感性的方式,并且借助熟悉的传播学的东西,把《论语》稀释当今的故事。这体现了
A.继承传统文化要适应时代的要求 | 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
C.必须对传统文化加以改造 | D.传统文化只能借助现代传媒弘扬 |
温总理以白居易的诗句“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告诫官员,要时时惦记百姓疾苦。温总理以诗言志表明
A.传统文化是现代思想的主要源头 | B.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
C.传统文化仍有现实意义 | D.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础 |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目睹了太多的城市记忆被抹杀,历史文化被割裂,地域特色被淡化。而扬州通过古城复兴改善人居,实现传统文化载体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打造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扬州城。这启示我们
A.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 | B.传统文化能提升城市品位 |
C.传统文化影响城市发展 | 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
春节这个蕴含着丰富中国文化符号的节日,吸引了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成为世界的商机——-一大批中国人选择出国过大年,众多老外和海外华人一起吃年夜饭、买年货……有外国朋友说,春节成为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给各国带来了“财气”,带来了机遇。这表明
A.中外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 B.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
C.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 D.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