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三大自然区图1-1-7”,回答19-23题。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划分为三大自然区的主要依据是
A.气候、地貌 | B.地貌、植被 |
C.植被、土壤 | D.土壤、气候 |
关于自然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A是新疆区 |
B.B区的植被主要以荒漠、草原与高山草甸灌丛为主 |
C.C区海拔较高,但差别显著 |
D.A区海拔较低,大部分地区属内流区 |
A区与C区的界线是 ( )
A.大致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吻合 |
B.大致与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吻合 |
C.大致与3000米等高线吻合 |
D.大致与0℃等温线吻合 |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D是阿尔金山,E祁连山 | B.我国最大的内流河位于A区 |
C.A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是水源 | D.荒漠化最严重的是B区 |
关于B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B区土壤多在森林植被下发育,淋溶作用强 |
B.河流流向为自西向东流,最终均注入太平洋 |
C.本区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微弱,原始自然状态保存得比较完整 |
D.该区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 |
某舰艇于2010年12月27日从A地出发,经过10昼夜的航行,到达B地。读图,完成问题。随舰艇同行的记者每天拍摄海上日出,照片上显示的时间
A.越来越早 | B.先越来越早,然后越来越晚 |
C.越来越晚 | D.先越来越晚,然后越来越早 |
当舰艇航行到马六甲海峡时,遇上降雨天气,该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受夏季风影响 |
B.冷暖气流相遇,形成锋面雨 |
C.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盛行上升气流 |
D.暖湿气流受地形抬升 |
读图,完成27、28题。制约图示区域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主导因素是
A.交通线分布及线路等级 |
B.地表形态及土地面积 |
C.热量条件及农作物产量 |
D.水资源分布及数量 |
该区域河流水文特征是
A.径流年际变化小 | B.补给以降水为主 | C.水量向下游增大 | D.夏季流量小 |
建立模型是研究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读图回答24~26题。若该图为大洋环流示意图,且E、F两地附近全年昼夜等长,受③洋流影响形成自然景观是
A B C D若该图表示“海陆间水循环”,G、H表示地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G 处代表海洋 |
B.环节②代表水汽输送 |
C.环节①参与地表淡水资源的补给 |
D.人类活动对环节③的影响最大 |
若该图表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的部分过程,H表示岩浆,F表示沉积岩,则图中数字及字母表示的含义正确的是
A.G为岩浆岩,③为岩浆活动 |
B.①为重熔再生作用,E为变质岩 |
C.E为岩浆岩,④为外力作用 |
D.②为变质作用,G为岩浆岩 |
读图,结合图中信息,回答第22、23题。我国各省份中,属于人口负增长的省份是
A.川、陕、藏 | B.云、贵、川 | C.鄂、豫、皖 | D.贵、蜀、渝 |
23.关于人口高速增长省份的叙述正确是
A.常住人口指有居住地户籍的人口 |
B.均属于经济发达地区 |
C.人口增长增大了就业压力 |
D.增长完全由于机械增长造成 |
读图完成20、21题。此季节关于图中城市P的气候叙述,正确的是
A.连绵阴雨 | B.炎热干燥 | C.受西风带影响 | D.受东北信风带影响 |
2004年12月,Q地附近发生数次里氏8.9级以上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左右,并引发海啸。下列有关Q地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A.震源位于地核 |
B.成因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关 |
C.还可能诱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
D.处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