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是孔子创立的,但在中国,也几经变迁,一变为汉代经学,再变为宋明理学,三变为经世致用之学。宋明理学发展相对于汉代经学最主要的变化是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 B.维护封建统治为己任 |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 D.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
对于地方官,古代常将地方官称为“父母官”,马克思说:“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各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中国人这种观念的根源来自于()
A.宗法制 | B.分封制 |
C.三纲五常 | D.理学 |
《左传》记,周以殷遗民作东封: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于周为睦。分鲁公以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磺,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旅:条氏,徐氏,萧氏,索民,长勺氏,尾勺民,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是使之职事于鲁,以昭周父之明德。……。 周人的目的在于()
A.提高鲁国的地位 | B.削弱商朝遗族的力量 |
C.巩固周的统治 | D.昭显周王的明德 |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是由于()
①中国的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
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的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
③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
④中国的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进行的,未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皇上勿去旧衙门,而唯增新衙门;勿革旧大臣,而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之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准其专折奏事足矣。”这段话最能反映维新派在变法中的态度是 ()
A.要光绪帝加强对封建官吏的争夺 |
B.要光绪帝在变法中讲究策略 |
C.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妥协性和软弱性 |
D.要使更多的维新派参与政权 |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强,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比较中日近代文化的异同 |
B.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
C.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 |
D.批评洋务派的活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