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李白的《小桃源》道出了安徽黟县乡村的独特意境:山水风物幽美,古老文化酝酿出淳厚从容的民风人情。回答11-12题。西递的老巷、老屋与老人,以生动的方式,让人领略到曾领风骚数百年的徽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神韵。材料说明了
| A.人们的文化素养是在教育中培养起来的 | B.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
| C.文化的力量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 D.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持久深远的特点 |
面对皖南历史悠久的古民居村落,有的人看到的是重风水理论、尊儒重教、以程朱理学来规范道德等人文观念;有的人看到的是强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对自然的充分尊重,注重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需求;有的人看到的是徽商聚财、敛财的思想。这是因为文化对人的影响
| A.是消极被动的 | B.是潜移默化的 |
| C.是人们主动接受的过程 | D.是有形的 |
2012年6月29日,“天宫一号”与神九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天宫”是中华民族对未知太空的传统叫法,以“天宫一号”命名目标飞行器,很快得到了国人的共鸣。这表明传统文化具有
| A.特有的包容性 | B.相对稳定性 |
| C.鲜明的民族性 | D.博大精深的特点 |
文化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决定文化发展方向的因素是
| A.思想运动 | B.科学技术的进步 |
| C.文化传承 |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
微博的力量,让人不可小觑。微博在汇聚民众智慧、凝聚民众力量的同时,也可能成为谣言散布的手段,而且由于其具有强大的传播力,破坏性更大。这说明
| A.优秀文化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 B.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
| C.大众传媒在文化传递、沟通、共享上显示出强大的功能 |
| D.文化市场的滞后性和传媒的盲目性引发令人忧虑的现象 |
第十三届亚洲艺术节于2012年10月开幕。由文化部主办的亚洲艺术节,自1998年首届举办以来,已先后举办12届,现已成为亚洲地区知名的区域性国际艺术节。亚洲艺术节促进了中国和亚洲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这一活动
①是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表现②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
③使中华文化成为亚洲主流文化④体现了文化的继承性
|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②④ |
2012年7月1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宣布,将中国澄江化石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澄江化石地申遗成功使中国拥有首个化石类世界遗产。此外,截至2011年11月,我国的京剧、书法、篆刻、剪纸共29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回答题。我国政府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
①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②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的趋同
|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是通过不断吸收地方戏曲的精粹和其他艺术形式的特长丰富发展起来的。这给我们的启示是:要维护艺术的长盛不衰,关键在于
| A.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 B.不断推陈出新、博采其他艺术精华 |
| C.全面吸收各种艺术的特色 | D.发展大众文化必须不断创新形式和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