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我国部分地区1951—1988年旱灾频次等值线图(单位:次),读图回答1—3题。图中等值线M可能的取值是
A.20,30 | B.20,25 | C.25,30 | D.30,35 |
我国旱灾多发区主要分布在
A.年降水量小的地方 | B.河流径流量小的地方 |
C.年平均气温高的地方 | D.降水变化大的地区 |
图中①地旱灾多发生在7~8月,其主要原因是
A.河流径流量小 | B.受高压控制 |
C.地下水位下降 | D.工业用水量增大 |
我国与一月份0℃等温线相一致的等降水量线是
A.1600mm | B.800mm | C.400mm | D.200mm |
读下图,分析回答下列各题。2002年12月17日,河流在P处突然决堤泛滥,这主要是因为
A.上游开河解冻,漂流的冰凌壅塞而造成的 |
B.上游水库大量泄水而造成的 |
C.河堤防洪标准过低所导致的 |
D.上游突降大暴雨而引起的 |
同样类型的水患,还容易发生在该河的
A.内蒙古~河南段 | B.中、上游 |
C.河南~山东段 | D.中、下游 |
Q地区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影响该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是
A.水热条件好 | B.土壤肥沃 | C.水源充足 | D.地势低平 |
下图是我国某地的地理信息,据此完成下列各题。该地的典型植被是
A.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及草甸草原 | B.温带落叶阔叶林 |
C.温带草原 |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
该地与120°E、31°N相比,一月平均气温较高原因是
A.海拔较低 | B.受海洋影响大 |
C.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 | D.北部有山脉的屏障 |
下面是“黄河干流沿程年径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兰州至河口段水量变化的自然原因是:
A.流经干旱半干旱地区,蒸发量大 | B.农业引水灌溉 |
C.沿途植被覆盖好,河水下渗严重 | D.有支流汇入 |
在含沙量变化图中,正确反映黄河含沙量沿程变化的折线是
A.折线① | B.折线② | C.折线③ | D.折线④ |
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图中①、②两地之间的山脉是
A.贺兰山 | B.阴山 |
C.大巴山 | D.秦岭 |
关于①、②两地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地是草原,②地是森林 |
B.①地是半干旱地区,②地是半湿润地区 |
C.①地是落叶阔叶林,②地是常绿阔叶林 |
D.①地是中温带,②地是暖温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