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酶和ATP的正确叙述是
A.基因表达过程需要酶和ATP参与 |
B.酶的催化效率总是高于无机催化剂 |
C.温度会影响ATP与ADP相互转化的速率 |
D.酶氧化分解的产物是氨基酸 |
多倍体的生物常见于植物中,如无籽西瓜、香蕉、小黑麦等,而动物中较为鲜见。科学家设想通过将两个染色体数目均为2N的鲤鱼受精卵融合成一个细胞,并将其培育成一 “新鲤鱼”个体。如果实验成功,则以下说法最不合理的是()
A.该“新鲤鱼”的诞生,使自然界增加了一新的物种 |
B.“新鲤鱼”的身长、体重比原来的鲤鱼更长、更重,生殖能力也更强 |
C.无籽西瓜的培育过程,一定程度上可以表明新物种的出现不一定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
D.若“新鲤鱼”的基因型为AAaa,则它可能产生三种配子,比例为1 : 4 : 1 |
某二倍体生物正常的体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目为14条,则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该生物体内可能存在染色体数目为28条、7条的细胞 |
B.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II后期的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目分别是4个和2个 |
C.若该生物的配子可发育成个体,则该个体的所有细胞中只有一个染色体组 |
D.该生物与其他物种之间往往不能交配,因为它们彼此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
某种豚鼠的毛色受两对基因控制。用一只纯合黑鼠和一只纯合白鼠杂交,子代全部是黑鼠,用子代黑鼠与亲代白鼠交配,子二代中白∶黑等于3∶1,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A.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完全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
B.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没有出现交叉互换 |
C.后代个体数量少,统计中出现了较大的偏差 |
D.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且在有双显性基因存在时才表现为黑 |
下图为基因的作用与性状的表现流程示意图。请根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过程是转录,它以DNA的两条链分别为模板、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mRNA
B.②过程中只需要mRNA、氨基酸、核糖体、酶、ATP就可完成
C.某段DNA上发生了基因突变,形成的蛋白质不一定会改变
D.人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对性状的直接控制,使得结构蛋白发生变化所致
科学家研究表明,DNA复制过程中,由于DNA聚合酶不能在两个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之间催化形成磷酸二酯键,必需有引物与DNA单链配对后,才能开始DNA的复制。进一步研究表明,引物为一段单链RNA序列。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最不合理的是()
A.以上信息说明DNA聚合酶具有专一性 |
B.DNA复制过程中的引物RNA最后应该会被水解 |
C.由此可以推断逆转录过程中可能也有引物RNA参与 |
D.以上描述的过程中碱基配对方式只有A对T,G对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