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 )
A.神经调节 | B.体液调节 |
C.神经—体液调节 |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
研究人员对分别取自4种不同的生物部分细胞(甲、乙、丙、丁)进行分析、观察等实验,获得的结果如下表(表中“√”表示有,“×”表示“无”)。请据表作答:
核仁 |
叶绿素 |
叶绿体 |
线粒体 |
中心体 |
核糖体 |
纤维素酶处 理的结果 |
|
甲 |
× |
× |
× |
× |
× |
√ |
无变化 |
乙 |
√ |
× |
× |
× |
√ |
√ |
无变化 |
丙 |
√ |
× |
× |
√ |
× |
√ |
外层结构破坏 |
丁 |
√ |
√ |
√ |
√ |
√ |
√ |
外层结构破坏 |
甲、乙、丙三种细胞最可能分别取自下列哪项生物?
A.变形虫、蛔虫、水绵B.硝化细菌、蛔虫水稻根
C.蛔虫、乳酸菌、水稻叶D.变形虫、水绵、水稻根
鉴定可溶性还原糖、蛋白质、脂肪,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所用实验材料均合理的一组是
A.韭菜叶、豆浆、大豆、洋葱鳞片叶内表皮
B.梨、鸡蛋清、花生子叶、人口腔上皮细胞
C.苹果、豆浆、花生子叶、洋葱鳞片叶外表皮
D.番茄、豆浆、花生子叶、人口腔上皮细胞
将一个细胞中的磷脂成分全部提取出来,并将其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结果测得单分子层的表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用下列细胞进行实验,与此结果最相符的是
A.人的肝细胞 | B.蛙的红细胞 |
C.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 D.大肠杆菌细胞 |
下列有关酶特性的实验设计中,最科学、严谨的一项是
选项 |
实验目的 |
主要实验步骤 |
A |
酶催化具有高效性 |
实验组:2mL3%H2O2+1mL 过氧化氢酶保温5min 对照组 2mL3%H2O2+1mL蒸馏水保温 5min |
B |
酶催化具有专一性 |
实验组:2mL3%可溶性淀粉+1mL新鲜唾液 保温5mim碘液检验 对照组:2mL3%蔗糖+1mL新鲜唾液保温:5min碘液检验 |
C |
探究酶作用的适宜温度 |
5mL3%可溶性淀粉+2mL新鲜唾液+碘液→每隔5分钟将溶液温度升高10°C,观察溶液蓝色变化 |
D |
pH影响酶的催化活性 |
向三支试管中依次各加入:2mL3%可溶性淀粉、1mL不同pH缓冲溶液和1mL新鲜唾液,在适宜温度下保持5min斐林试剂实验 |
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染色时先用甲基绿染液,再用吡罗红染液
②用8%的盐酸目的之一是使DNA与蛋白质分离,使DNA水解
③滴加生理盐水的目的是使口腔上皮细胞维持原有的形态
④用高倍显微镜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呈绿色的染色体和呈红色的RNA分子
A.①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④ | D.①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