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诸子百家的观点实质上代表
A.统治阶级的利益 | B.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 |
C.知识分子的不同认识 | D.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的是()
史实 |
结论 |
|
A |
理学发展为心学 |
儒学更加强调人的主观精神 |
B |
黄宗羲“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
体现了反对封建专制的精神 |
“C |
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 |
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
D |
《共同纲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社会主义法制日益完善 |
龙云在《建设滇缅公路和滇缅铁路的计划》中写道:“上海既失,即无国际港口,国际交通顿感困难了……南方战区可能扩大,到那时,香港和越南铁路都有问题了……我的意见,国际交通应当预做准备,即刻着手修筑滇缅公路和滇缅铁路,这样可以直通印度洋。”据此可知龙云计划提出的背景是()
A.北伐战争中国民政府迁到武汉 |
B.日本制造一·二八事变侵占了上海 |
C.日本已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 |
D.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占领南京 |
下表是1885、1908年在华的外国航运所占比重情况(吨位)()
年份 |
(百万) |
英国 |
美国 |
日本 |
德国 |
其他 |
1885 |
8.0 |
81.1% |
6.9% |
1.4% |
6.2% |
4.3% |
1908 |
44.6 |
60.4% |
1.1% |
16.2% |
16.2% |
5.9% |
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
①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远洋航运技术提高
②英美比重的下降是由于受自由主义政策推行所致
③中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加深趋势
④德日两国比重的增加得益于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
下表内容可集中体现出( )
A学习西方,实业救国 B 顺应潮流,变革制度
C瞩目现实,立宪实业 D 思想解放、救国图强
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能体现这两种专制模式的是()
A.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两府、三司制 |
B.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 |
C.汉武帝“中外朝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 |
D.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