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民要术·序》说到:“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这段话
| A.目的是发展商品经济 | B.反映出作者重农抑商的思想 |
| C.告诫统治者应舍本逐未 | D.反映了《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这表明他 ( )
|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
|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 D.君主不应实行专制统治 |
从秦汉到明清中央机构的变化反映了( )
| A.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消除 | B.地方机构权力的加强 |
| C.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 D.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弥合 |
关于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某同学在计算秦郡数量时,从以下几个方面收集到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 ( )
| A.《史记》的记载 | B.秦代竹简的记载 |
| C.史学家的观点 | D.民间的传说 |
秦皇、汉武、宋祖均被认为是比较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因为他们都 ( )
| A.重视儒家思想 | B.大力发展工商业 |
| C.提高丞相地位 | D.强化中央集权 |
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 A.调整了地方与中央的关系 | B.提高了行政效率,完善了中央机构 |
| C.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 | D.这一制度对隋唐以后各朝影响深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