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红 山 楂
矫友田
校园的西北角儿,有一小片山楂林。那是多年以前,一些毕业前的学生栽种的。 到了秋天,那些山楂树上,就挂满了绿色的“弹珠”。渐渐地,那些绿色的小果儿,开始泛出红晕,像女孩羞涩的面孔,躲在叶丛中,注视着一些青春朝气的身影。
一些淘气的同学,在山楂果儿还未熟透的时候,便会偷偷采摘一把,然后带到教室里,像儿时弹琉璃球一样弹着玩。即使那些喜欢吃零食的女生,也不屑将它们塞入口中;因为她们的口袋里,从来就不缺口香糖、话梅果儿。偶尔,她们只是相互恶作剧地将那些酸得发涩的山楂果儿咬碎,而后,将它们吐掉。
他的性格有些孤僻,总是喜欢独自到那片山楂林旁,静静地思考,或者阅读。每次,见到滚落在教室墙角的山楂果儿,他就会弯腰拾起,并将它们保存起来。
尽管学校总务处的负责人,早已在山楂林旁竖上了“切勿采摘”的牌子,但是那些喜欢恶作剧的学生,仍会趁着晚自习的时候,悄悄下楼去采摘。
一天,他们的班主任带着一份通知书走进教室。她是一位身材胖胖,面容温善的中年教师。通知书的内容,是安排他们班在下午的时候,将那一片山楂林砍掉。
听了之后,他蓦地站了起来,不解地问:“张老师,为什么要砍掉那些山楂树呢?”
他莽撞的举动,令同学们感到有些惊讶。而张老师并没有生气,她只是温和地一笑,解释道:“因为经常有一些不自觉的同学,去采摘山楂果儿,并扔得到处都是,校领导对此很恼火——”
下午,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拥向那一小片山楂林,唯有他呆在教室里。有些同学发现他的眼里竟闪动着泪花……
从此,那片山楂林从校园里消失了。他变得愈加沉默了。时而,同学会发现他失魂落魄地站在那一个空荡荡的角落,在思考着什么。年终的联欢会,眼看就要举行了。为了将联欢会办得隆重一些,几名班干部经过磋商,决定将班费全部用来装饰教室,而食品和饮料啥的,则由同学们自备。
联欢会那天,各式各样的水果、饮料和小食品摆满了桌子。他带来的礼品,竟是一兜大煞风景的山楂果儿。
几个舍友都清楚那些山楂果儿的来历,那是他在同学们砍完山楂树之后,独自到现场,一个一个从地上捡起来的。然后,他将那些山楂果儿洗干净,放在更衣橱里“捂红”的。
没有一位同学,愿意去拿一颗酸酸的山楂果儿吃,尽管它们已经红得那么诱人。同学们竞相登台表演节目,待到他上台的时候,他说他要为同学们讲一个故事:
多年以前,有一个家境贫寒的小男孩,他们一家只靠山上的那片山楂林子维持生计。每天,他的父母都要上山侍弄那一片山楂林子,期待着秋天果儿红时,能够有个好收成。
果儿熟时,他的父母就会将采摘的山楂果儿挑到几十里的山外卖掉,再用所得的钱维持生活和孩子的学费。然而几年后,山楂果儿的身价陡然跌落了,很少有人喜欢吃山楂了。在山楂红了的时候,小男孩再也见不到父母那挂满汗珠的笑脸。
天蒙蒙亮的时候,父亲便挑着一担山楂果儿到山外去了。当天黑父亲赶回来时,筐子里的山楂果儿常常是原封不动。
父亲经常蹲在那一片山楂林旁,一袋接一袋地抽着旱烟。终于有一天,父亲狠了狠心说:“咱们把那山楂树砍了吧—”
母亲苦苦哀求道:“咱不能犯傻呵,山楂林可是娃儿的学费。俺想过了,咱可以把山楂果儿做成糖葫芦卖,或许还能多卖几个钱哩。”
于是,母亲学会了做糖葫芦。晚上,她忙着做糖葫芦;白天跟丈夫一起,扛着插满糖葫芦的草靶,步行几十里到小镇上卖。
就这样,那些山楂果儿养活了他们一家,也把那男孩送入了大学。然而在去年冬季一个风雪交加的一天,扛着草靶的母亲被一辆失控的汽车撞倒了,再也没有醒来……
讲到这里的时候,他忍不住哭了;继而,他拿起一颗山楂果儿,塞入嘴里咀嚼起来,说:“你们也许不知道,她就是我的母亲—”
此时,张老师站了起来,她也拿起一颗红山楂吃了起来,眼里噙着泪花说:“这红红的山楂果儿,就是父母的心呵!来,让我们重新体味一下父母的心吧!”
转眼之间,那一兜红红的山楂果儿,被同学们抢光了。
最后一个节目是张老师的,她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大字:“我是你们的老师,也喜欢你们叫我一声妈妈!” (选自《当代》)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小说开头写他的性格、行为与众不同,暗示了“他”与山楂之间有一定的因缘和情感联系。 |
B.独自来到山楂林,拣起散落的山楂果,不解的询问老师,山楂树被砍时闪动泪花,这些描写,反映了他对山楂的深厚感情。 |
C.山楂果成就了他的今天,也带走了他的母亲。他为同学们讲的故事有力地升华了小说的主旨。 |
D.“红山楂”是母爱的写照,也是人性美的体现。小说最后写红山楂果儿被同学们抢光,说明大家从中受到震撼。 |
E、小说选材巧妙,情节曲折离奇,以情动人,读起来让人深感沉重,又备感温暖。本文在叙述方式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主要特色是什么?试加以分析。
作者为什么要以“红山楂”为题?试从情节和主题方面加以分析。
简要分析张老师这个人物形象,并探究这一形象在全文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小题。
艺术真实性问题漫议童庆炳
①什么是艺术真实性呢?有各种各样的界说,但基本意思是认为艺术真实性是作品正确地反映了生活的本质和规律。不但文学艺术要反映生活的本质和规律,一切科学都要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所以把艺术真实性界说为“反映生活的本质和规律”,就不能说明艺术真实区别于科学真理的独特个性。
②举例来说,月亮,就它本质而言,它是地球的卫星,它本身不发光……我们能不能要求诗人正确地写出这种“真相”和“真义”来呢?如果诗人在咏月时不揭示这种“本质和规律”,是否就违反了艺术真实性呢?中国古代的咏月诗多得不可胜数,杜甫的诗句“月是故乡明”,如按月亮固有的本质去衡量,就完全不真实,甚至可以说歪曲了月亮的本质,可人们从未对这句诗的艺术真实性提出过异议。可见,艺术真实在诗里不是一般的科学真理,而是文学所必需有的本质——诗意的真切的感受。单纯用“反映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来界说艺术真实性,显然是不够的。
③艺术真实是作家创造出来的。作家在创造艺术真实时,有认识但又不止是认识。作家在创造艺术真实过程中投入了自己的全部的心理动作——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等。因此,艺术真实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既有理,又有情;既是一种假定,又是一种真实……我们可以用“合情合理”来说明艺术真实性。
④所谓“合理”,是指艺术形象应符合生活的逻辑。艺术的真实性不要求作家笔下所写的真有其人、真有其事。作家完全可以虚构,关键是要“合理”。一件在生活中发生过的事,由于写得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固有逻辑,不可能达到艺术的真实性。相反,一件生活中从未有过的事,由于作家充分地揭示了它在假定情境下的内部发展逻辑、内在的联系、内在的规律性,也完全可以是真实的。对于艺术真实性来说,重要的不是所写人、事、景、物是否真实存在过,而在于所写人、事、景、物的整体的联系。细节的逼真诚然是重要的,但整体的联系更重要。如果一部作品只注意细节的逼真,不注重整体的合理性,仍不免给人以虚假的感觉。
⑤所谓“合情”是指作品的艺术形象反映了人们的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感情、真诚的意向。
⑥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后一句完全是真实的,可第一句的描写客观地看起来就不怎么真实,然而对这样一种明明是不真实的描写却从未有人指出过,相反古今读者都觉得这样描写是可信的,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李白是写自己的真切的感受:你看,黄河之水从高原奔腾而来,水流湍急,巨涛滔天,一泻千里,使人觉得这条河水似乎是从天而降。黄河的雄伟气魄被这诗句淋漓尽致地写出来了。真切的感受把看起来不符合事实的描写变成真实了。如果诗人不按自己的这种真切的感受去写,而是如实地写“黄河之水从巴颜喀拉山谷流出来”,那么事实倒是事实,可那诗的意味也就全部丧失了。诗的意味一旦丧失,艺术真实也就丧失。
⑦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真挚的感情的作用就更大。真挚的感情往往可以把虚幻的东西升华为真实。汤显祖的《牡丹亭》描写杜丽娘痴情,竟然死而复生。在实际生活中,死而复生的事是完全不可能的。可在《牡丹亭》中写来又是那样真实,在这里起作用的就是一个“情”字。拿汤显祖自己的话说:“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就是说,只要情真意切,虚幻和不合理的东西,也可以变得真实。
⑧在文学艺术创作中作者的真诚的意向,也可以让不可理解的描写变成可以理解的。鲁迅在《药》中,在夏瑜的坟上凭空添了一个花环,时隐时现。表面看起来这是怪诞的,不可理解的。实际上,鲁迅在这里故意用此奇笔,就是因为他有一个真诚的愿望和意向,就是希望病态的社会得到疗救,正如他自己所说:“为达到这希望计,是必须与前驱者取同一的步调的,我于是删削些黑暗,装点些欢容,使作品比较的显出若干亮色。”正是这种真诚的愿望和意向,使读者感动,而不能不接受作品的看似不可解实则极可解的东西。
(选自《在历史与人文之间徘徊》,本文有删改)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艺术真实有别于科学真理,用“反映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来界说艺术真实性是错误的。 |
B.艺术真实性要求“合理”,这说明艺术真实性的前提是作者所写的内容必须是真人真事。 |
C.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虽不符合客观真实,但符合艺术真实。 |
D.在艺术作品中,只要能做到情真意切,一些虚幻和不合理的东西,就可以变得真实。 |
E.艺术作品的真实是作者创造出来的,这种真实性也就是艺术作品“合情合理”的性质。下列不能作为例证证明“艺术真实有别于科学真理”的一项是
A.李白《夜宿山寺》中“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诗句。 |
B.关汉卿《窦娥冤》中窦娥临刑前的誓原(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和大旱三年)都应验了。 |
C.苏轼《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 |
D.卡夫卡《变形记》中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 |
《红楼梦》雕梁画栋的大观园里,有一处黄泥茅屋搭建的“稻香村”,虽然它形象逼真与真的农舍无异,但贾宝玉却认为它并不真实。请结合文章第④段划线句子,从艺术真实性要求“合理”的角度对贾宝玉的观点作简要分析。
结合全文分析,作家在艺术创作中如何能让虚构的艺术形象符合艺术真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谁在遗忘“李小龙”李焱鑫
一部描写影星李小龙生平的电视剧,让央视一套黄金档刮起了“功夫风”。作为同时登上武术和电影两座高峰的巨人,李小龙俨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而就在《李小龙传奇》播出前,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位成为中国功夫代名词的巨星,就是广东顺德人,即便在李小龙的家乡广东,人们在身边也难以找到李小龙的相关纪念遗迹。本是“龙之故乡”,为何遗忘了这位广东骄子?
推广李小龙慢了半拍
上世纪30年代,李小龙之父、粤剧“四大名丑”之一的李海泉在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买下一处住所。如今,这座几近斑驳的建筑坐落在西关培正小学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唯见大门深锁、青砖剥落,成了断壁残垣的危破房。
“我们家几代人都在培正读书,却不知道居然和李小龙是‘邻居’。”曾在西关培正小学读书的黄洁忍不住惊讶,“这座城市被人遗忘的角落太多了。”
因为李小龙,“KUNGFU”(功夫)一词才传遍了全球,而当外国人将李小龙视若珍宝时,广州的李小龙祖屋却和其墙壁上的青苔一样自生自灭着。据附近街坊介绍,2005年前后,相关部门曾将李小龙祖屋列入了文物保护修缮名单,但三年多的时间里却迟迟不见动静。
即便在李小龙的家乡,类似的情形同样存在。在李小龙的籍贯地顺德均安镇,每年慕名自发前来参观的游客寥寥无几。由于推广不到位,很长一段时间,“龙的故乡”还没有当地的“工业游”名声响亮。
“由于历史原因,内地观众并没在李小龙最辉煌的时期看到他的作品,这等于没有给他相应的‘官方地位’。”曾负责运作均安李小龙品牌推广的广州某广告公司业务经理表示,“这让广东对李小龙的推广慢了半拍。”
众所周知,谢晋的《芙蓉镇》,让一座本不知名的湘西小城成了一个旅游胜地。作为拥有全球数千万影迷的功夫明星,李小龙更是广东文化的活名片。随着《李小龙传奇》热播,一座全球规模最大、馆藏图文音像资料最丰富的李小龙纪念馆终于在均安镇落成。但有专家认为,广东对李小龙的各种开发有点“亡羊补牢”的意味。
唤醒沉睡的文化资源
逝世30年之后,李小龙仍被美国《时代》周刊选为“20世纪全球偶像人物”之一。“李小龙推动了中西文化互动,让中国文化在西方世界形成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广东李小龙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马明达说。
在中国内地,广东是唯一能够与“功夫之王”建立起联系的地方。但据有关资料证实,直到2005年以前,广东都没有进入对“李小龙”开发的实质阶段。
除历史、财力等因素,让“李小龙”备受冷落的还有难言之由。在日前召开的“非遗”项目保护研讨会上,广东省政协一位委员指出:“广东在开发文化资源上有过误区,哪个受游客欢迎就开发哪个,否则就抛弃哪个。这让不少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资源都处在沉睡状态。”
事实上,即便按“市场规律”办事,许多历史遗迹也不应像今日这般冷清。业内人士估计,仅李小龙品牌的价值就超过了10亿美元,一旦成功联姻旅游、影视、出版等产业,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将不可估量。
“一些地方对有相当商业开发价值的文化遗产缺乏保护措施。”长期从事历史文化保护研究的佛山科技学院副教授赖达观指出,“政府有必要对那些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短期内又尚未准备进行开发的文化遗产进行资料整理、价值评估和商标注册,先将其保护起来。”
“保护文化资源应该是政府的责任,何况李小龙身上的自强和奋斗特质非常符合当前时代需要,这些精神价值更不该用金钱来衡量。”黄洁说。文中有两处对李小龙祖屋的环境描写,试分析其作用。
为什么“李小龙”在广东遭受遗忘?请你加以分析。
对李小龙有关文化资源的开发有什么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勇敢的奥德赛
(美)查尔斯
“我马上就回来,亲爱的。我不在你行吗?”脆弱的老太太问她丈夫。她站在门口,喘着粗气。
“我会没事的。”她丈夫坐在轮椅里回答。他的声音听起来就跟他身体看起来一般虚弱。他的身体消瘦,全身都是癌症。“很抱歉,我不能和你在一起。”
老太太打开前门。一阵冬季寒风将干枯的落叶吹到门廊里,让她感到心寒。他们那小院子里的那单独的一棵树显得疲惫和骨瘦如柴。她被寒风吹得直咳嗽,但她仍然往前走。走下楼然后穿过门前行车道让她已经让她筋疲力尽。她使劲拧开车门,“扑通”坐到凹背座椅上。她呼吸急促,她想打电话叫救护车,不准备自行驾车去看医生。但经过几分钟的休息,她感觉好多了。她丈夫自己推着轮椅来到了窗前,关切地望着她。一根鼻管给他那顽童面孔增光不少,老太太想,要是能够深深地吸上一口他的氧气,那该是多么奇妙。她觉得好多了,能够继续前行了,所以就向她丈夫挥挥手。他用手按在他那干枯的嘴唇上,给了她一个小小的飞吻,她就驾车离开了。
到医院的行程花了30分钟。靠近入口处的停车位全都停满了坚固的SUV车和明亮的小轿车。她能够找到的最近的停车位已经是在很远的位置了,她担心她的肺是否能够承受得了。她像一位潜水员那样深深地吸了几口气,然后才穿过碎石路面。
她终于走到接诊处,气喘吁吁地挂号登记。当她最终被叫到去看医生的时候,她要求到最近的一间诊室。护士答应了并给她测量了脉搏和血压。医生走进了房间,“你今天感觉怎样?”他问道。“不好,医生,”她声音颤抖、气喘吁吁地说,“在过去的一个星期里,我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就是在房子里走走,也会上气不接下气。我的脚踝肿了,我的胸口很紧,我真的很担心,因为没有其他人照顾我那患病的丈夫。你还记得他患了癌症,对吗?”
医生显得很不安。他潦草地做了一些笔记,又问了一些问题,然后他自己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他给她做了检查,但他皱起了眉头,似乎早已经做出了诊断。“嗯,我肯定很关心你。我想给你做一个心电图,看看你的心律。你可以到这个检查台上面吗?”
老太太从座位上抬头看检查台,检查台上覆盖着绿色塑料垫。它看起来就像是一处高海拔台地,但她同意自己爬上去。医生扶住她的手臂,随着她慢慢地走过去。她感到自己的心脏又开始狂跳了,而且她的肺也像是在全速冲刺似的。她往检查台上面爬的时候,房间里的空气变得越来越稀薄,直到突然有一种昏厥的感觉,黑暗从四面八方朝她涌了过来。
她再次睁开眼睛的时候,看到了诊室的天花板。医生跪在她旁边,扶着她的头,测量她的脉搏。有人已经将一根鼻管插进她的鼻子,正在往她的体内吹入清甜的氧气。她在迷惑和惊慌中立即就想起了她呆在家里的丈夫,担心他的氧气不够用。这真是太讽刺了。有几位小伙子,大概是从救护车上下来的,把她抬到担架上。她请医生给在家里的丈夫打电话,告诉他不要担心。他需要人照顾他,她要尽快结束这次看病。医生点点头,伤心地拍拍她的肩膀,祝愿她一切都好。
几个小时之后,经过验血、拍片和心电图检查,老太太被送进医院4楼一间安静的房间。经诊断,她患了充血性心肌病,她要住院几天,以便让医生和护士为她治疗。她开始从急诊室往家里打电话,但她丈夫没有接电话。她对他的担心,远远超过她对自己身体的担心。她回到自己的病房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一部电话。仍然是没人接电话。她给邻居打电话,邻居接电话后立即就到隔壁去找她丈夫。没人来开门,邻居没有看到房子里有人。
从她离开家到现在已经5个小时了,她考虑着是否要打电话给警察,让他们去看看她丈夫。但也有可能他只是在睡觉。他的听觉有问题,如果看到一位警察出现在前门,他有可能会被吓死。老太太只好忍住眼泪,不时紧张不安地看着她的手表。
护士出现在门口的时候,她勉强地抬起头来。护士用轮椅推着另外一位病人进入病房。“看来你得有一位室友了,夫人。”老太太强迫自己做出一副关心的笑脸,看着她的新室友,在走廊照射进来的灯光下,她看到的是一个脆弱和瘦骨嶙峋的身躯。当她意识到是她丈夫在对着她笑时,她的心脏跳得比之前更加快了。“你是怎么来到这里的?”她大声说,“你应该在家里休息!我担心死了!你没有接电话!”
“你不应该独自来这里,”她丈夫回答,“医生给我打电话后,我叫了一辆出租车。医院还不知道这事,但我今晚要在这里陪你。”
老太太抓住她丈夫的手,使劲地摇头。“你根本就不该来这里。”她责骂他。但是,她的眼睛背叛了她,泄漏了她开心的情感,他在这个冷漠的世界里,特别是在他这种身体状况下,成为了一位勇敢的奥德赛。“看看我们。我们身体都不是很好,是吗?”
他们摇摇晃晃地坐到一起,默默地什么也不说,相互有着对方的存在就已经心满意足了。尽管有各种调节阀杆、氧气瓶以及“哔哔”响的监测器,他们仍然感到像在家里似的。小说开头有关冬季寒风、干枯落叶及孤独小树的描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说中的老太太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老太太的丈夫在身罹绝症的状态下,冒着生命危险赶赴医院去陪伴妻子。对于小说的这种情节设计,有人说好,也有人说不好。你是如何看待的?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什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特性
吴炫
最近常常思考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中西方知识分子,除了一些共同特征以外,比如以自己的独立思想向社会说话、承担对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责任等等,有没有因文化的差异而呈现的不同品格呢?在走向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当代文化进程中,这样的不同品格是应该被特别强调,还是应该尽量去消弭、使得全人类只有一种知识分子呢?
我首先想到的是萨伊德和哈维尔。这两个学者近年被中国知识分子热衷谈论,显然与中国学界特别倾向的一种对知识分子的独立理解有关。哈维尔先不去说他,在《知识分子论》一书中,萨伊德特别肯定班达认为的知识分子具有“反对现状的状态”,激赏米尔斯的主要论点是“大众与个人的对立”,均在表明一个观点:知识分子是敢于“对抗现实”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我赞同萨伊德的独立的知识分子是向社会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也赞同他所认为的“专业态度”是“今天对于知识分子的特别威胁”,但在这种“独特见解”是“对抗现实”的,还是也可以以“尊重现实”为前提去“穿越现实”的问题上,我认为涉及到对东西方知识分子独立品格的文化差异性理解。这种差异不是无关紧要的,而是关系到能否形成“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论”的问题,也关系到中国知识分子能否以现代东方式形象去影响世界的问题。
所以,与萨伊德赞赏伏尔泰、萨特、阿多诺这些“辩护者”“冒险者”“流浪者”不同,我更愿意从苏轼、黄永玉身上提炼知识分子独立的“中国品格”。说到独立的知识分子应该有自己对世界的哲学性理解,上述东西方知识分子不同程度都具备,但我发现苏轼、黄永玉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不是直接“对抗现实”的。苏轼两次提出“御史监察机构”的建议,均不是为了颠覆现行政治体制,而是一种“修补”或“合理化”倡议,有健全、深化现实政治的作用。在文学观上,苏轼从来没有公开反对“文以载道”,但他的《琴诗》《题西林壁》《大江东去》却不是“文以载道”可以解释的。这样的情况,就是“尊重载道又突破现有的道”的“穿越现实”的独立品格,决然不是“对抗现实”的品格。有了这种品格,一个作家与现实的关系就会变得从容而大气,没有剑拔弩张的对抗心理。有中国式独立品格的知识分子,对世界具有一种宽和理解进而平静的心态。
这个问题放到有老顽童心态的黄永玉身上,问题就更饶有意味了。贸然一看,萨伊德恐怕不会承认黄永玉是一个自由独立的知识分子,因为他太不面对政治和现实秩序了,也没有多少自己的理论来使自己站立,不像哈耶克那样发起组成培勒林山学会去讨论国家与自由的关系。然而,他面对“专业画家”那种以“不太讲道理”的心态去画专家们感到震惊、却又很难归类的绘画,不被任何组织和行政收编的自由创作状态,也不遵守儒家“忧患社会”的创作意识,更以自己对生活用品、花鸟虫草的哲理性思考突破道家式的“恬淡人生”和“忘知美学”,给人特别的意味和震撼体验,你又不得不说他身上有一种我们还没有很好挖掘的“中国式独立”品格。黄永玉有句名言,叫“人家跳出红尘,我要往红尘里钻”,表面上看,这似乎与知识分子应批判和超越世俗生活的独立品格大相径庭,但仔细想想,黄永玉式的“独立”奥妙就在一个“钻”字——“钻”表明黄永玉是不“轻视世俗”的,甚至有些“喜欢世俗”;“钻”也表明黄永玉又是“不限于世俗”的,并且可以“钻出去”的。这种“亲和又能穿过”的“穿越精神”,正体现出中国知识分子与西方知识分子面对世俗的一种观念差别:“对抗现实”必然会有康德式的“超越世俗”道德姿态,也必然会有边沁那样完全“功利主义”之逆反式对抗,而黄永玉的“钻”却提供了一种东方式的“不限于世俗”的“非对抗性”之独立品格。
所以我认为,尽管萨伊德、哈维尔、哈耶克等把西方知识分子的自由和独立性质阐述的多么令东方知识分子心向往之,我还是要指出其文化错位而带来的“价值有限性”。中国知识分子在独立与自由问题上如果没有中国原创性理解,就不可能弥补这种有限性。因为自晚清以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陈独秀等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一直是以西方的“个体权利”理论为依托进行“文化批判”的。“人人有自主之权”这一晚清以来知识界典型的启蒙话语,并未在“中国问题”视角下进行过深入追问。即独立与自由,对中国个体究竟“主”在哪里? 又如何去“主”,一直是模糊不清的。是随心所欲即算自主?还是一个人必须有自己的意志或独特的对世界的理解才能自主? 如果是后者,存在不存在自主的“中国方法论”问题? 或自主者对世界的东方式态度问题? 这些问题,是否必须参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独立与自由的理性建构? 而这样的建构要求,是否必然会推导出我们对萨伊德、哈维尔、哈耶克等西方思想家的独立与自由理论的审视态度与批判实践?下列各项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中西方知识分子,都具有以自己的独立思想向社会说话、承担对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责任等共同特征,但也因文化的差异而呈现不同品格。 |
B.能否理解东西方知识分子独立品格的差异性很重要,这关系到中国知识分子能否以现代东方式形象去影响世界的问题。 |
C.中国的知识分子应该向伏尔泰、萨特、阿多诺等这些“辩护者”“冒险者”“流浪者”学习,敢于向社会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而不应以“尊重现实”为前提去“穿越现实”。 |
D.苏轼虽然从来没有公开反对“文以载道”,但他的《琴诗》《题西林壁》《大江东去》却又表明他是反对“文以载道”的。 |
E.康有为、梁启超、严复、陈独秀等知识分子,一直是以西方的“个体权利”理论武装自己,对现实进行着“文化批判”的。作者说黄永玉“身上有一种我们还没有很好挖掘的‘中国式独立’品格”,对其论据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他面对“专业画家”,抱着“不太讲道理”心态,却创作让他们感到震惊和另类的画。 |
B.他是一个自由职业者,不加入任何组织,不属于任何行政单位,处于完全自由状态。 |
C.他在绘画创作时,不像其他画家那样怀有儒家所提倡的“忧患社会”的创作意识。 |
D.他凭借自己哲理性的思考来描绘生活用品、花鸟虫草,完全摆脱了道家思想的束缚。 |
西方知识分子和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特性”有什么不同?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特性”有怎样的积极意义? (4分)
针对中西方知识分子不同的独立品格,作者的看法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乔布斯的苹果
岑伯宁
1955年2月24日,史蒂夫·乔布斯出生在美国旧金山,刚刚出生就被亲生父母遗弃了。好心的乔布斯夫妻收留了他。乔布斯从小就很迷恋电子学。1974年,19岁的乔布斯只在大学念了一学期,就因为经济因素而休学。从一次尝尽苦头的印度修禅之旅回来后,乔布斯借住在朋友沃兹家的车库里。两人都梦想着能够拥有一台自己的计算机,可是当时市面上卖的都是IBM的商用机器,且体积庞大,极其昂贵,于是,他们准备自己开发。
制造个人电脑需要微处理器,英特尔的8080集成电路芯片是当时的个人电脑DIY爱好者的首选,但不仅售价贵而且不出售给未注册公司的人。两人经过不断寻找,终于买到了摩托罗拉公司出品的6502芯片。
万事齐备后,沃兹利用下班时间组装电脑。1975年6月29日的晚上10点钟,后来被乔布斯命名为“苹果1号”的个人电脑诞生了。
1976年4月1日,愚人节,乔布斯、沃兹签署了一份合同,决定成立一家电脑公司。公司名称是乔布斯起的——那就是他最喜欢的水果“苹果”。
很快地,苹果公司开始制作自己的第二款产品“苹果2号”。然而,沃兹和乔布斯对产品的定位发生了重大分歧。沃兹坚持要给电脑加上方便的外用设备插槽,而乔布斯则认为这种设计思路有违自己的美学。两人的这种矛盾,据《史蒂夫·乔布斯传》中文版总审校赵嘉敏分析,源于两人对IT产品的核心价值的理念冲突。史蒂夫·沃兹的开放精神和乔布斯的封闭理念全无交点。然而到了今天,一手创造了苹果的沃兹也认同“没有乔布斯,就没有苹果”,坦承如果按照自己的想法走下去,苹果不会有今天。
在众多关于苹果公司的传说中,乔布斯被描绘成一个刚愎自用、态度粗暴的天才。一方面才华横溢,极具人格魅力,注重细节到了几乎病态的地步;另一方面,生意上的利益分毫不让,丝毫不给对手留面子。
1985年,乔布斯面临着与IBM个人电脑业务的大战,推出了价格昂贵的Lisa个性电脑。IBM在1981年也推出了自己的个人电脑业务,采用了沃兹一度主张的开放体系架构。乔布斯从未掩饰对IBM的敌视。1984年,他主导苹果公司最著名的广告《1984》,片中以“老大哥”影射IBM,并安排了一个美女手挥锤子将“垄断黑幕”打碎,强调创新对于推动产业变革的革命性力量。
一年之后,苹果公司在个人电脑业务上一败涂地,IBM PC和微软统治了市场。董事会意识到了乔布斯的经营理念与当时多数的管理者并不相同,恰恰在这个时候,乔布斯将职业经理人斯卡利从百事可乐公司挖到苹果公司来当CEO。
斯卡利擅长的是做一个普通500强的CEO,将利润最大化。苹果却不是一个普通的企业,乔布斯赋予了它特殊的气质和灵魂。要想在苹果公司CEO的位子上取得成功,必须完全了解苹果的文化——由乔布斯一手建立起来的,不受商业模式影响的独立品味和全封闭的平台模式。
1985年4月,在几次争夺经营权未果后,乔布斯愤然辞职,在此后的10年里不再踏入苹果公司大门一步。他把精力集中于一家叫NeXt的IT公司。在NeXt公司他只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情——设计。当其他个人电脑制造商追求更快的处理器速度时,乔布斯则追求智能,小巧的设计——更重要的是这个设计必须是封闭的,“一个盒子”能装下,不需要任何外接组件。
斯卡利和他的继任阿梅里奥试图将苹果开放,他们先后授权了3家企业做兼容机,但兼容机市场仍然面临着微软的垄断。1996年,时任苹果公司CEO阿梅里奥通过收购NeXt,邀请乔布斯重返苹果。乔布斯回来后,第一步就是关闭开放的兼容机授权。以后发生的事已经众所周知:2001年,第一代Ipod诞生,首次打开互联网零售音乐模式。2007年,iphone问世,苹果率先进军智能手机领域,打开了移动互联网的大门。2010年,Ipad诞生,苹果将利用平板电脑打通互联网、通信、电子出版三个不同的领域。在2011年乔布斯去世前,苹果已成为世界上市值最高的企业。
《史蒂夫·乔布斯传》的作者艾萨克森认为,乔布斯对完美的狂热以及积极的追求彻底变革了六大行业:个人电脑、动画电影、音乐、电话、平板电脑和数字出版。他不仅制造出革命性的产品,还在自己的第二次努力下成就了一家充满生命力的公司。
(《世界博览》2011年第20期,原文有删节)文中引述赵嘉敏、沃兹、艾萨克森的言论及关于苹果公司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简要概括乔布斯与其他的经营设计者不同的经营与设计理念。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乔布斯创业成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