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 |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
下表是中共中央关于“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的变化情况,该表说明了
原计划 |
第九次全国计划会议(1960年) |
八届九中全会(1961年) |
|
钢铁产量(万吨) |
2300 |
2010 |
1900 |
煤炭产量(亿吨) |
5.2 |
4.25 |
4.36 |
粮食产量(亿斤) |
4300 |
3900 |
4100 |
棉花产量(万担) |
3300 |
3200 |
3200 |
大中型项目数(个) |
1500 |
1200 |
800 |
A.中央的“左”倾错误从根本上得到纠正
B.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中断
C.“八字方针”在政策层面上发挥作用
D.国民经济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根据国情,我国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都
A.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
B.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
C.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
D.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主权 |
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中央开展了
A.土地改革运动 | B.农业合作化运动 |
C.人民公社化运动 | D.“大跃进”运动 |
周恩来评价1953年选举法时说:“在我们的选举法里,规定各阶级的代表比例就不能讲平等。例如,对工人、农民就不能平等,她们虽然都是劳动阶级,但工人是先进的领导阶级,她的代表比例数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应当比农民多……但这是合理的、正确的。”这段话说明1953年选举法中关于代表比例不同的目的是
A.推动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 |
B.促使农村尽快开始城市化进程 |
C.为三大改造提供法律保障 |
D.明确工人阶级对国家的领导作用 |
下图是中国近代其一战役形式图,这一形势图反映的战役是
A.徐州会战 | B.北伐战争 | C.平津战役 | D.百团大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