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中有一个故事: “鲁人善织屦(麻等织成的单底鞋),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①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私人手工业 ②当时手工业者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
③当时手工业者可以自由流动 ④手工业者受到歧视
A.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中,包括了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五四运动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这许多历史时期的政治的社会的活动家。他们的年龄从十八岁到九十岁以上的都有。这次会议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
C.中共八大 |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有学者认为造船业是中国最早的民族工业,依据是1865年,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创建。由此可见,该学者()
A.认为近代民族工业从洋务运动开始 | B.认为洋务派创办的企业都属于民族工业 |
C.对历史现象的认为是极其片面的 | D.没有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研究历史 |
下列历史事件不是发生在长江流域的()
A.南昌起义 | B.武昌起义 | C.秋收起义 |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
“吾国乡民与女子,其迷信神鬼者,尤笃于市民与男子。故其结果也,乡民之进化,常后于市民,女子之开通,亦迟于男子。”(《时报》1905年2月12日)从以上材料可以提取的信息是
A.晚清习俗变化的程度有限 | B.晚清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陋习没有变化 |
C.辛亥革命对社会习俗变化影响有限 | D.一些新闻媒体受政府控制,误导民众 |
龚书铎先生在《辛亥革命与文化》中认为:“‘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应该说是辛亥革命时期‘文化革命’的继承和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他把新文化运动的源头指向辛亥革命,明确了两者的内在联系 |
B.他否定思想领域掀起复古逆流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 |
C.他认为新文化运动的起点过低 |
D.他认为文化革命不是辛亥革命的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