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几种环境因素对小麦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除各图中所示因素外,其他因素均控制在小麦生长的适宜范围。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甲图P点,限制小麦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为________;乙图Q点,高CO2浓度条件下,若要进一步提高光合作用强度,应注意满足植物生活的____________条件(请依据上述三图作答)。预计丙图Q点之后3条曲线的变化趋势为3条曲线都会随着温度升高而呈逐渐_______。
(2)夏天中午光照强烈时,小麦光合作用强度低的主要原因可以用______图来说明,其具体解释为光照强烈时小麦叶片气孔逐渐 ,导致体内CO2浓度降低,光合作用强度下降。
(3)干旱和板结的土壤中生长的小麦产量低,说明影响小麦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图中P点小麦叶肉细胞产生ATP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____。Q点叶片脱色后,用碘液染色,呈蓝色的是________________细胞。
(5)若将小麦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内研究温度对其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其余的实验条件都是理想的),实验以植物对CO2的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温度(℃) |
5 |
10 |
15 |
20 |
25 |
30 |
35 |
光照下吸收CO2(mg/h) |
1.00 |
1.75 |
2.50 |
3.20 |
3.75 |
3.50 |
3.00 |
黑暗中释放CO2(mg/h) |
0.50 |
0.75 |
1.00 |
1.50 |
2.25 |
3.00 |
3.50 |
则昼夜不停地给予光照,该小麦生长的最适宜温度是________℃;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温度均为在5℃条件下,该植物________(能或不能)生长。
(10分)把水稻和番茄培养在相同的环境下,培养液、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均相同。经过一段时间后,两种植物吸收N、K、Mg、Si等元素的结果如下图,图示实验结束时培养液中各养分的浓度与实验开始时培养液中各养分浓度的百分比:
(1)番茄和水稻吸收K+的方式是_________,其遵循的是下列曲线图中的项(填字母),依赖的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稻对培养液中的N、Mg、Si三种元素的吸收量均不相同,其中吸收最多,造成吸收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表是H2O2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据表回答:
试管号 |
处理 |
现象(略) |
1 |
2ml H2O2 + 2滴蒸馏水 |
产生气泡很少 |
2 |
2ml H2O2+ 2滴FeCl3 |
产生气泡较多 |
3 |
2ml H2O2+ 2滴肝脏研磨液 |
产生气泡很多 |
4 |
2ml H2O2+ 2滴(煮沸)肝脏研磨液 |
基本同1 |
5 |
2ml H2O2+ 2滴肝脏研磨液 + 2滴5%HCl |
基本同1 |
6 |
2ml H2O2+ 2滴肝脏研磨液 + 2滴5%NaOH |
基本同1 |
7 |
(1)比较2号与3号试管的实验现象,说明酶具有。2号与3号的对照中,自变量是。比较4号与3号试管的实验现象,说明。
(2)设置5号、6号、7号试管对照实验是要探究,7号试管的处理为。
I.右图为细胞膜结构示意图,A、B表示细胞膜的两侧。请回答问题:
(1)图中1 表示。
(2)人体器官移植时,植入的器官常常被排斥,引起这种反应与图中 []具有识别功能有关。
(3)若该图表示为人的红细胞膜,则与血浆接触的一侧为(A/B)侧。
II.图1是两种高等生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2—4是图1中部分结构的放大,据图回答。([ ]内填图中标号,上填适当内容的文字。)
(1)图1中的结构1—13中不应该出现的是[ ]。
(2)被称为细胞中的“动力车间”的是[ ]。
(3)图1中可能含有色素的结构是[ ]。
(4)图2、3、4所示在结构上的主要共同点是。图2所示结构产生的二氧化碳从产生部位扩散到相邻细胞中被用于光合作用,至少需要穿过的磷脂分子层有层。
(5)结构15与[ ]的形成有关。
(6)细胞中最大的细胞器是。
下图表示细胞中四种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依主要功能分析回答:
(1)物质A是,小麦种子中,物质E指。
(2)物质C的不同取决于不同。C形成G的方式,化学键可表示为。
(3)下列各项中,哪项是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
(4)物质H可分为和两大类。
(5)相同质量的E和F彻底氧化分解,产生能量较多的是。
(6)导致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
如图表示生长素对某种植物根、茎和芽生长情况的影响曲线。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1)促进根生长的最适宜浓度是__,生长素的这一浓度对芽生长的效应是_。
(2)曲线AB段表示:。
(3)A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生长的效应是_,对芽生长的效应__。
(4)B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的效应是___
(5)从图中可以看出,植物体的根、茎和芽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