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瓶无色溶液,可能含有Na+、K+、Al3+、Mg2+、NH4+、Cl-、S042一、HC03-、Mn04-中的几种。为确定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①取少许溶液,逐渐加入过量的Na2 02固体,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和白色沉淀且白色沉淀逐渐增多而后又部分溶解;②另取部分溶液,加入HNO3酸化的Ba( NO3)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③用洁净的铂丝蘸取原溶液在酒精灯上灼烧,观察到黄色火焰。
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
A.肯定有 Na+、Al3+、Mg2+、S042一 | B.肯定有Na+、Al3+、Mg2+Cl- |
C.肯定没有K+、HC03-、Mn04- | D.肯定没有K+、NH4+、Cl- |
下列溶液中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 )
A.室温下,向0.01 mol·L-1 NH4H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中性: c(Na+)>c(SO42-)>c(NH4+)>c(OH-)=c(H+) |
B.25℃时,pH =4.75、浓度均为0.1 mol·L-1的CH3COOH、CH3COONa的混合液: c(CH3COO-)+c(OH-)<c(CH3COOH)+c(H+) |
C.25℃时,pH=2的HCOOH与pH=12的NaOH等体积混合: c(HCOO-)+c(H+)<c(Na+)+c(OH-) |
D.0.1 mol/L Na2CO3溶液与0.1mol/L NaHCO3溶液等体积混合: |
2 c (CO32-)+2 c (HCO3-)+2 c (H2CO3)="3" c (Na+)
下列实验现象预测或实验操作或实验原理正确的是
A.实验Ⅰ:振荡后静置,溶液不再分层,且保持无色透明 |
B.实验Ⅱ:可随关随停,随开随启控制氧气的发生 |
C.实验Ⅲ:左边的棉球呈橙色,右边的棉球呈蓝色,证明氧化性:Cl2>Br2>I2 |
D.实验Ⅳ:当溶液至红褐色,停止加热,让光束通过体系时可产生丁达尔现象 |
Cu2O是一种半导体材料,基于绿色化学理念设计的制取Cu2O的电解池示意图如图,电解总反应为:2Cu+H2O=Cu2O+H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石墨电极上产生氢气 |
B.铜电极发生还原反应 |
C.铜电极接直流电源的负极 |
D.当有0.1 mol 电子转移时,有0.1 mol Cu2O生成 |
t℃时,在两个相同的密闭刚性容器(等容)中分别进行SO2和SO3相互转化的实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SO2(g)+O2(g)2SO3(g),实验Ⅰ和实验Ⅱ情况分别为图Ⅰ和图Ⅱ所示:
数据分析发现:达到平衡时,化学状态Ⅰ和化学状态Ⅱ完全相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若实验ⅠSO2的起始浓度为1mol/L,则实验ⅠO2的起始浓度为0.5mol/L;实验ⅡSO3的起始浓度为1mol/L. |
B.若实验ⅠSO2的转化率为a%,则实验ⅡSO3 的转化率为1-a%。 |
C.若起始浓度C(SO2) m mol/L,C(O2)=" n" mol/L,C(SO3)=" p" mol/L,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实验,要求达到平衡时的状态与实验Ⅰ、Ⅱ完全相同,则m、n、p必须满足的条件是m/n="2" 和 m+p=1。 |
D.维持实验Ⅰ的起始浓度和实验温度不变,改密闭刚性容器为密闭可变体积容器(等压容器)进行实验,达到化学平衡时:SO2的转化率与实验Ⅰ中SO2的转化率相比要小,但正反应速率与实验Ⅱ相比要大。 |
现有等浓度的下列溶液:①醋酸,②苯酚,③苯酚钠,④碳酸,⑤碳酸钠,⑥碳酸氢钠。按溶液pH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
A.④①②⑤⑥③ | B.④①②⑥⑤③ | C.①④②⑥③⑤ | D.①④②③⑥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