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的春联是:“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该春联反映的历史本质是( )
A.辛亥革命脱离农民阶级,反封建不彻底 | B.清末注意改善民生,农民怀念清王朝 |
C.袁世凯称帝,资产阶级反对,农民却拥护 | |
D.信息闭塞,中华民国成立消息未到达农村 |
1940年7月22日由朱德、彭德怀、左权签名发命令说:“我军应积极的行动,在华北战场上开展较大胜利的战斗,破坏敌人进攻西北的计划,创立显著的战绩。……为打破敌之囚笼政策,决定乘目前青纱帐和雨季时节,利于隐蔽及不利日军机械化作战,争取晋察冀、晋西北,及晋东南扫荡较为缓和,正太路较为空虚的有利时机,大举破袭正太路。”按照上述命令要求发动的战役应是( )
太原会战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 D.淮海战役
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 )
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 | B.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 |
C.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 | D.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
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
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 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
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 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
针对皇帝强烈地反对某条约的某条款,大学士桂良告诉皇帝说:“夷人最怕花钱,任其自备资斧;又畏风尘,驻之(北京)无益,必将自去。”此事发生在( )
A.鸦片战争时期 |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
C.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
重庆海关税务司报告中记载的大足县余栋臣起义布告称:“我大清臣民皆忠孝之人,谁敢信奉夷狄之教,今洋人诈称通商传教……自道光以来……焚我皇宫,灭我属国,既占上海,又霸台湾,强迫开埠胶州,竟欲瓜分中国。”这次起义应该发生在( )
A.1851年 | B.1895年 | C.1898年 | D.1906年 |